无条件的爱通常都与“被养的很好”,“富养”等词语连在一起。这是因为我们普遍认为人只有先被爱才能拥有去爱他人的能力。 我也认同“爱满自溢”的说法,只有自己心中装满爱,才有能力好好爱。但是,我们似乎过于强调爱的被动性,而忽视了爱的主动性。事实上,几乎少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少有父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求人不如求己,一生中陪伴自己最长时间的人就是——自己。无条件爱自己,可以是主动自发的疗愈自己,认识自己,活出自己。 无条件爱自己有三个努力方向: •对自己精神层面的关照和尊重。 比如说对外界评价有一层滤网,也就是不论他人攻击性或者褒扬性的言论,都难以动摇到我的本心,我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评价。 这更多的是强调对他人的评价的持包容开放的态度。 •真正地活在当下。 这一点,以前的我真的很难做到。举个很小的例子——每当我走在路上,尤为关心路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从小浸泡在评判指责的成长环境中,我的潜意识在逃避“被比较”。 即使我走非常平坦的路,也很容易被自己给绊到,难以迈开双腿走好每一步。现在想来,这可能是身体在向我发出信号,频频地提醒我要活在当下啊。 现在,我在一坐一行间努力保持觉知,尝试走路过程中感知自己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认真观察路况,听路上的声音,看来来往往的人,也不惧他人看我。 •三是适度的物质满足。 同样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点餐。以前的我,点餐总是第一眼就瞄关注价格表,现在我下单前先问问自己“我今天喜欢吃什么”,重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在能力范围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