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事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咱能做的也不少

1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孩子,起点可能天差地别? 有的家里书多、爸妈有耐心陪着学;有的家里顾不上,或者条件差点,孩子学起来就费劲些。这很正常。教育这事儿,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能成的。它受太多东西影响了:孩子自己:天生性格、兴趣点、是不是坐得住。 家里环境:爸妈怎么教、家里有没有学习氛围、条件怎么样。学校老师:老师教得好不好、负不负责、同学关系咋样。社会大环境:住的地方、身边风气、国家政策。这些因素就像拧成一股绳,一起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有些东西,比如出身、天生的性格,咱确实很难一下子改变。承认这一点,不是认输,而是看清现实。 2看清现实之后呢?是躺平叹气吗?当然不! 恰恰是因为教育受这么多因素影响,我们反而不能束手无策。神奇的地方在于,教育这栋大楼,也是由一块块“小砖头”垒起来的!我们没法一下子改变所有,但完全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眼前这块“砖”,也就是我们能影响的那个“单个因素”尽力铺好、铺实。 当更多这样的“好砖头”被铺下去,哪怕环境没大变,孩子脚下的路也能稳当不少,成长的空间也能大一些。 3道理有点抽象?看几个真事儿就明白了: 1.老师的“小动作”,大能量有个小学老师,没啥特别高深的方法,就坚持一件事:每天上课,认真看着每个孩子的眼睛说话,尤其是对那些害羞、不敢抬头的小孩,多给个鼓励的眼神。一开始可能没啥,但时间长了,那些害羞的孩子慢慢敢举手了,班级气氛也暖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就是一块“好砖”,它给孩子心里搭了座桥,让他觉得自己被看见、被重视。这不就铺平了一点自信的路吗?2.家里的“小坚持”,大收获再说家里。有研究发现,就算家里书不多,条件一般,只要爸妈能坚持每天哪怕只花10-15分钟,给孩子读读书、聊聊天,孩子的词汇量、理解能力就能蹭蹭涨,比不读强得多!这每天的小互动,就是一块“好砖”。它不需要花大钱,关键在坚持。积累起来,就是孩子脑子里的“知识库”,以后学啥都更轻松。3.社区的“小角落”,大天地还有社区里。有人看小区里孩子没地方看书,就自己弄了个旧书架,放上些捐来的旧书,搞了个小小的免费图书角。开始不起眼,但慢慢就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爱去的地方。这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就是一块“好砖”。它让一些原本接触不到好书的孩子,有了翻书的机会,也许就点燃了某个孩子的好奇心,让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4看到没?这些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也没法立刻打破所有的不公平。它们就是普通人(老师、家长、热心邻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把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好、做踏实。 老师管不了所有家长,但可以尽量公平、温暖地对待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家长可能工作忙、压力大,但每天抽一小会儿,放下手机,专心陪孩子读本书、聊聊天,总是可以努力做到的。社区力量有限,但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角落、几本好书,也是实实在在的贡献。5我们改变不了出身、改变不了基因、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结构,这没错。但因此就啥也不干了吗? 真正的智慧,是眼睛看清那些“难改变”的天花板,但心里不慌,手上有活儿。专注于脚下这片自己能翻动的“土”,种好自己能种的那颗“苗”。 那个因为老师多看了一眼而鼓起勇气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成了一个温暖的老师,把这份“看见”传递下去。那个在小小图书角发现兴趣的孩子,可能因此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些微小的改变,像水波纹一样扩散开,最终会一点点改变整个“池塘”的氛围。所以,别总想着“我改变不了所有”,多想想“我能做好什么”。 你是老师?那就尽力让你的课堂更包容、更温暖一点。你是家长?那就尽力给孩子多点耐心陪伴,少点吼叫。你是社区一员?那就看看能为附近的孩子做点啥小事。哪怕你只是路人,对身边的孩子多一份善意和鼓励,也是好的。5教育这事儿,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这是事实。 但同样重要的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一个“积极因素”。把你手上那块“砖”,你能影响的、能做的那个“单个因素”,尽力打磨好、安放好。少点抱怨“没办法”,多点行动“我能行”。当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能做的“小事”做好,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就是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友好、更有希望的成长环境。这,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教育力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