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当爹妈的,谁不盼着孩子好啊? 盼着孩子成龙成风这种念头,太正常了。孩子呱呱坠地,我们眼里看到的都是无限可能,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捧到他面前,帮他铺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直通“成功”和“不凡”。没错,希望孩子“不凡”,是爱,是期待,是最朴素的愿望。但问题就出在,很多时候,我们只盯着那个“不凡”的终点,忘了看脚下的路,更忘了孩子本来的样子。2现实呢? 现实是99.9%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莫扎特、马云。他们可能考不上顶尖名校,找不到年薪百万的工作,成不了万众瞩目的明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和“赛道”。有的孩子学习就是不开窍,但动手能力超强;有的孩子内向腼腆,但心思细腻善良;有的孩子体育不行,但画画很有天赋。“不凡”的定义,绝不仅仅只有“成绩好”“考名校”“赚大钱”这一条窄路。过高的、单一的期望,真的能压垮孩子。想想看,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你必须考第一”“你必须上XX大学”“你必须出人头地”。他肩上扛着多重的担子?他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活得战战兢兢。3所以,“接受孩子的平凡”,不是认怂,不是放弃,而是: 1.看清现实,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承认大多数孩子最终会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没什么丢人的。社会就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组成的。医生、老师、工程师、程序员、厨师、快递员、园艺师……这些普通的岗位,都在为社会做着不可或缺的贡献。孩子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普通人,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2.摘掉“滤镜”,看见真实的他/她:别老拿“别人家孩子”比,也别死抱着自己幻想中的“完美孩子”模板不放。蹲下来,认真看看你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孩子: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快乐从哪里来?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3.发现“平凡”中的闪光点:孩子可能学习中等,但他特别有礼貌,见到邻居都会主动问好;他可能体育不好,但他特别有耐心,能花几个小时拼好一个复杂的乐高;他可能没啥艺术细胞,但他心地善良,看到流浪猫会想办法帮助。这些品质,难道不比一张满分的试卷更珍贵,更能让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稳、走得远吗?那个成绩平平却救了晕倒老人的孩子,他的善良和担当,就是平凡中最耀眼的光芒。 4.把“期望”换成“支持”和“陪伴”:不是说不能有期望,而是期望要合理,要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把精力从“逼他达到某个目标”,转移到“支持他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自己”。当他努力时,给他鼓励;当他遇到挫折时,给他安慰和具体的帮助(不是指责“你怎么这么笨”);当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时,为他创造条件(哪怕这个兴趣在你看来“没前途”)。做他坚实的后盾,而不是拿着鞭子的监工。 5.理解“不凡”往往源于“平凡”的积累:那些真正做出成绩的人,他们的“不凡”往往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踏实的努力,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是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坚韧。允许孩子在“平凡”的土壤里扎根、生长,他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绽放出真正的光彩。强扭的瓜不甜,硬拔的苗长不高。4说白了,教育这事儿,关键在“度”和“心” “度”是平衡:在“推一把”和“松一下”之间找平衡。鼓励孩子努力向上,挑战自己,但别把他逼到墙角;设定目标,但要跳一跳够得着;允许他犯错,允许他暂时落后。就像园丁,既不能放任野草疯长,也不能把苗儿修剪得只剩一个模子。“心”是平常心和接纳心:对孩子有合理的预期,接受他可能最终就是个平凡而幸福的普通人。这份接纳,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放下焦虑,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第二个谁。孩子,不是我们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也不是我们炫耀攀比的奖杯,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5我们当然可以满怀希望,期待他展翅高飞,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但更重要的是,无论他飞得多高多远,或是选择在平凡的枝头栖息歌唱,我们都能张开双臂,给他一个温暖踏实的拥抱,告诉他:“孩子,无论你是‘不凡’还是‘平凡’,你都是我的宝贝。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 这份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是孩子面对这个世界时,最强大的底气和力量源泉。有了这份底气,他才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走得自信、从容,活出属于自己的,或许平凡却一定充实、快乐的人生。6教育,最终是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方式。 而幸福,从来就不只属于“不凡”的少数人。咱普通人,把普通的日子过好,活得有滋有味,有爱有担当,谁说这不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