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灶台旁消失的声音——如何在烟火气里找回爱和自我

婚后的第五年,生活如同设定好的程序。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餐,送孩子上学,打扫房间,买菜,准备午饭,下午处理工作,接着接孩子、做晚饭、辅导作业、哄睡……夜深人静时瘫坐在沙发上,身体像被掏空,脑子一片空白,想不起为自己做了什么。 丈夫回家后刷手机,孩子吵闹着要陪玩,家务堆积如山。起初,看着整洁的家、家人满足的餐盘,觉得这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但渐渐的,一种空洞感从心底弥漫开来。在餐桌上沉默的时间增多,对丈夫的工作话题没兴趣,朋友邀约也总以“家里走不开”推脱。 翻看以前的照片,那个爱唱歌、写生、和闺蜜讨论电影的女生眼神明亮,而镜子里的自己满脸倦怠、眼神茫然。意识到那个叫“我”的存在,在日复一日的家务和责任里逐渐模糊。 和丈夫的感情也在琐碎中变得温吞,交流仅限于孩子和家庭事务,心动和分享内心世界的热烈被磨平。一次因孩子教育理念争执,脱口而出“你觉得这个家就是旅馆吗?我天天像个保姆一样伺候你们,我的感受谁在乎过?”这句话既是对丈夫的控诉,也是对长期忽视自己的反思。 从心理学角度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需求。一个迷失自我、只剩奉献付出的人,很难保持内在满足和积极情绪,也会影响亲密关系。 找回爱的温度,要从重新找回“自我”的声音开始。这并非自私,而是维系健康关系和家庭生态的必要基础。开始尝试每周固定留出一晚只属于自己,让丈夫照看孩子,不安排家务。有时拿起画笔涂鸦,有时约朋友喝咖啡,有时独自看电影。起初带着巨大的内疚感,觉得家里没了自己会“乱套”。但实际上,世界并未崩塌,丈夫体会到带孩子的乐趣和责任。 更重要的是,当带着“为自己充过电”的轻松感回家时,面对家务和孩子不再充满怨怼,和丈夫也重新有了话题,“我”的碎片正一点点拼凑起来。烟火气里的温暖,需要两颗各自丰满的心交融。牺牲自己撑起的港湾,终有一天会连同压抑的渴望一起坍塌。爱家人之前,先拥抱那个被冷落已久的自己,这才是长久幸福生活的秘诀。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