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情境实验

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是发展心理学中评估婴儿依恋类型的经典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婴儿在压力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揭示其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模式。该实验为依恋理论(John Bowlby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实验设计

实验在标准化实验室中进行,时长约20分钟,包含8个渐进式情境阶段,通过引入陌生人出现短暂分离等压力源,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
  1. 实验阶段
    • 母亲与婴儿进入陌生房间,婴儿自由探索。
    • 陌生人进入房间,与母亲交谈。
    • 母亲短暂离开(婴儿与陌生人独处)。
    • 母亲返回,陌生人离开(观察婴儿的反应)。
    • 母亲再次离开(婴儿完全独处)。
    • 陌生人返回(尝试安抚婴儿)。
    • 母亲最终返回,陌生人离开。
  2. 关键观察指标
    • 婴儿探索行为(对陌生环境的兴趣)。
    • 对分离的反应(焦虑、哭泣等)。
    • 对母亲返回时的反应(寻求安慰、回避、抗拒等)。

依恋类型分类

根据婴儿的表现,安斯沃斯将依恋分为三类(后期研究者Main & Solomon补充了第四类):
  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约60-70%)
    • 表现:母亲在场时自由探索,分离时表现出焦虑,重聚时主动寻求安慰并迅速平静。
    • 意义:母亲被视为“安全基地”,婴儿信任其可获得性。
  2. 回避型依恋(Insecure-Avoidant, 约15-20%)
    • 表现:对母亲冷漠,分离时较少焦虑,重聚时回避接触(如转身或忽视)。
    • 原因:可能因照顾者长期拒绝情感需求,婴儿学会抑制依恋行为。
  3. 矛盾型/抗拒型依恋(Insecure-Ambivalent/Resistant, 约10-15%)
    • 表现:分离时极度焦虑,重聚时既寻求接触又愤怒抗拒(如踢打、哭闹)。
    • 原因:照顾者回应不一致,婴儿无法分析安慰何时到来。
  4. 混乱型依恋(Insecure-Disorganized, 后期补充, 约5-10%)
    • 表现:行为矛盾或无目的(如僵住、重复动作),可能因虐待或创伤经历导致。

实验意义与批评

  1. 贡献
    • 首次系统量化了依恋类型,揭示了早期亲子互动对情感发展的长期影响。
    • 安全型依恋关联后续社交能力、情绪调节优势;不安全型可能预示心理风险。
  2. 争议与局限
    • 文化差异:强调独立性(如欧美)与强调依赖(如亚洲)的文化可能影响结果解读。
    • 情境人为性:实验室环境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生活中的依恋行为。
    • 单一照顾者焦点:现代家庭中多照顾者的情况未被充分考虑。

应用与延伸

  • 育儿指导:鼓励父母保持敏感、一致的回应,以促进安全依恋。
  • 心理干预:识别不安全依恋儿童,早期介入改善亲子互动。
  • 成人依恋研究:成人依恋访谈(AAI)等工具延续了SSP的逻辑。
安斯沃斯的实验至今仍是理解人类情感发展的基石,后续研究不断拓展其框架,但核心结论仍被广泛认可:早期依恋质量深刻影响个体一生的关系模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