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接纳情绪

接纳情绪,不是强迫自己“不难过、不生气”,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允许情绪自然存在。试试这几个具体的“接纳步骤”,慢慢会发现:情绪来了又走,没那么可怕—— 1. 先“看见”情绪,给它起个名字 - 当心里乱糟糟时,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是委屈?愤怒?还是害怕?” 哪怕说不准,也试着用一个词描述(比如“就是心里堵得慌”)。 - 不用批判它“好不好”,比如不说“我不该生气”“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只单纯承认:“哦,我现在有点生气/难过,这很正常。” 就像看到天气下雨,只是说“下雨了”,而不是责怪“为什么要下雨”。 2. 把情绪当“客人”,不推开也不抓住 - 情绪像客人,会来也会走。不用急着赶走它(比如“别想了”“赶紧开心起来”),也不用一直盯着它(比如反复想“我怎么又难过了”)。 - 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点XX(情绪),没关系,它会慢慢过去的。” 就像招待客人时,给它一个座位,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比如吃饭、走路、工作),不被它牵着走。 3. 用“身体感受”代替“想法纠缠” - 情绪会引发身体反应:生气时心跳快、难过时胸口闷、紧张时手抖……当陷入“为什么会这样”的想法里时,转而关注身体的感觉:“我现在胸口有点闷,像压了东西。” - 专注感受这些“身体信号”,比如慢慢深呼吸,感受气息进出时身体的变化。身体放松了,情绪的“张力”也会减弱,想法也不容易钻牛角尖。 4. 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 - 刚开始练习时,可能还是会排斥情绪,这很正常。不用责怪自己“接纳得不好”,就像学走路会摔跤一样,每次意识到“哦,我又在推开它了”,就是进步。 - 接纳是一种习惯,多给自己一些耐心。哪怕每天只有1分钟能平静地和情绪待在一起,也比硬撑着“假装没事”更有意义。 其实,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它只是一种“信号”——难过可能是因为需要被关心,愤怒可能是因为边界被侵犯,焦虑可能是因为在乎某件事。接纳情绪,本质上是接纳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有各种感受,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它们相处。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