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晚饭时间,孩子看着电视新闻突然问:“妈妈,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啊?” “小孩子别瞎想这些没用的,赶紧吃饭写作业,考试又不考这个!”妈妈随口回应。孩子眼里的好奇,一下子暗了下去。2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忽略孩子的问题? 我们常常把孩子当成一张需要填满的白纸,却忘了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育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孩子问出“傻问题”,而是当他们再也不提问的时候,那意味着他们可能停止了真正的思考。当孩子被要求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当提问被当成麻烦事,当孩子自己的想法总被“听大人的没错”压下去,我们培养的,可能只是一个听话的“容器”,而不是一个能自己做判断的人。3在一次教育会议上,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遇到开放式问题,第一句话常常是:“老师,您想要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这种顺从背后独立思考的缺失,难道不值得我们担忧吗?这种思考能力的不足,往往和我们整个教育方式有关。 当学习变成了只为了分数和知识点,当课堂成了老师单方面讲课的地方,当孩子的好奇心和疑问被追求“标准答案”和“效率”挤到一边,教育无形中就在削弱孩子独立判断能力生长的土壤。那些被强行记住的“正确”,终究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4有个初中生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 他在历史试卷上对一道题的“标准答案”提出了疑问,写道:“老师,这个结论是不是忽略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情况?”结果老师批语是“考试不需要你发挥”。孩子那点独立思考的小火花,就这样被熄灭了。真正的教育,应该敢于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锻炼判断力。5怎么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能力?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1.重视孩子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当孩子问“为什么树叶会变黄?”别用“本来就这样”打发他。可以看着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查查资料,或者问问老师,看看到底为什么,好不好?”把问题变成寻找答案的开始。 2.家长和老师要展示思考的过程,而不只是给答案。面对社会新闻,别急着告诉孩子你的结论。可以说:“这件事我也在看,感觉信息还不太全。你觉得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它?”这样,孩子就能看到你是如何思考的。 3.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试错,让他们体验选择的后果。孩子想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个事后可能后悔的小玩具?与其立刻阻止,不如让他自己决定(如果风险不大)。等他买了发现不喜欢,再和他平静地聊聊:“下次买东西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多想想?”真实的判断力,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小选择和小结果中练出来的。6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十岁的儿子觉得小区垃圾分类做得不好。 她没有否定孩子的看法,而是问他:“那你觉得可以怎么改进呢?”结果孩子自己行动起来:他观察记录、采访邻居,最后还给物业写了一份有观察、有建议的报告书。这份报告的价值,远超过任何书本上的标准答案。7教育的根本,不是把容器装满,而是把火把点燃。 当我们不再只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桶”,而是看到他们内在的判断潜力,教育才回归了它的本意。允许他们去看、去问、去选择、去尝试、去修正。这个过程,比在试卷上抄写“标准答案”更能体现教育的价值。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最终能自信地说出“我认为……”,而不是只会重复“他们说……”。 当孩子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中,坚持自己经过思考的想法。这种独立的判断能力,将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照亮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