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现自己在特别累或心情低落时,会疯狂刷手机,可屏幕熄灭后,心里并未放松,反而更空、更累,甚至自我嫌弃。就像渴极之人饮海水,短暂刺激后是更深空虚与焦渴。 曾经孩子小,家务、工作、带娃让作者疲惫不堪,哄睡孩子后会不自觉刷手机,综艺和剧集成了逃离现实的出口。但随之而来的是睡眠不足和虚度时光的愧疚,形成恶性循环。 后来作者明白,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接近“逃避型应对”。人们用高刺激、低参与度的活动麻痹或逃避内心不适,如压力、焦虑等。这些活动提供短暂虚假快感,却治标不治本,甚至有成瘾风险,让人难以面对现实压力源。 作者开始尝试用更健康的方式替代逃避。感觉烦躁想刷手机时,会先问自己真实感受,承认它而非转移视线。之后给自己一个小承诺,做一件能带来轻微成就感的事代替无脑刷屏。 比如将逃避的半小时拆分,前五分钟做深呼吸或闭眼放空;接着十分钟整理抽屉或擦厨房台面;最后十分钟做伸展运动。这些小事虽不如刷剧爽,但能带来秩序感和掌控感,减轻疲惫、梳理烦躁。 真正的休息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重压下找到微小真实的支撑点,积蓄力量。动手完成小事的成就感,是对抗内心空洞的坚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