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陷入思考迷宫

当陷入思考迷宫时,人们易受“思维反刍”困扰,反复咀嚼负面问题,消耗心理能量,加重焦虑。作者以自身升职后压力大,夜晚思绪不断为例,介绍应对方法。首先进行物理隔离,晚上九点后将手机放客厅,卧室仅留书;采用“仪式感打断”,如在下班必经石桥处进行呼吸仪式,划分工作与生活;运用“替代想法”,觉察反刍苗头时,用具体感官体验拉回注意力,让心灵恢复平静。 在逃避成为日常的情况下,人们在疲惫低落时会通过刷手机等逃避现实,虽获短暂快感,却陷入空虚与愧疚的恶性循环。这属于“逃避型应对”,如同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作者曾在带娃、工作、家务重压下刷手机逃避,后尝试更健康方式。先承认真实感受,再做小事替代刷屏,如深呼吸、整理抽屉、伸展运动,获取秩序感和掌控感,减轻疲惫与烦躁。 情绪被堵住时,人们常以为克制情绪是成熟表现,却不知会引发“躯体化”现象。作者工作、生活中压抑情绪,身体出现头痛、肩僵、失眠等不适,如快递事件后眩晕。要学会做情绪的“观察员”和“疏导师”,诚实面对身体感受,追踪情绪,找到压力点;运用“具体命名”技巧,识别情绪并重复标签,释放情绪。身体是情绪记录仪,倾听生理信号能疏通情感管道,让内心安宁。 这些内容结合心理学知识与生活实例,为人们应对常见心理问题提供具体且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关注心理健康,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