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失败、怕被拒绝、怕未知、怕失控......,
这种经常性的怕像一层滤镜,让他们对世界充满了不确定。
而焦虑不是性格缺陷,是一种思维习惯。
这种人,会习惯性放大风险,习惯性低估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也习惯性逃避与问题正面交锋。
然后,一直把自己困于一隅。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反应
其实,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焦虑人群的大脑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是显著低于常人的。
所以,不得不说,同样面对50%的成功概率,普通人看到的是有机会,焦虑者看到的是可能会失败。
这种思维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防御,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预设最坏结果来避免失望。因为,焦虑者的怕实质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防御,用想象中的灾难提前预设了可能性,结果反而让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
越逃避越恐惧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怕坐飞机,每次出差前两周就开始失眠。
后来心理咨询师给了她一个建议,每天花30分钟专门想象飞机失事的画面。
一周后她告诉我:奇怪,越想越觉得荒谬,现在反而没那么怕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暴露疗法,恐惧像一团黑影,你越跑它追得越紧,转身直面时却发现它不过如此。所以,恐惧最怕被直视。
当我们系统性地面对而非逃避恐惧时,大脑会重新评估实际风险,往往发现那不过是纸老虎。
过度负责的焦灼感
其实,只要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焦虑源于一种隐蔽的幻想,
认为自己应该能预见并避免所有风险。
孩子发烧就自责我要是...就不会...。工作出状况就想早该料到...。
这种思维背后是夸大的自我重要性。
事实上,承认有些事不在掌控中才是真正的成熟。
你应该,放下必须掌控一切的执念,接受世界的随机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反而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勇敢转化不确定性
禅宗有个概念叫无常心安,意指在变动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训练方法很特别,故意做些小突破,
比如去餐厅不选常点的菜,换条不熟悉的路线散步,主动和一个陌生人寒暄等等,
这些微小的不确定性会逐步增强心理免疫系统,渐渐地,你会发现未知未必是威胁,也可能是惊喜。
所以,培养与不确定性相处的能力,不是消除恐惧,而是扩大舒适区,让未来有更多可能性。其实,焦虑不是你要消灭的敌人。
当你停止与怕对抗,开始理解它、疏导它、甚至感谢它的提醒时,那种窒息感就会慢慢消散。
当然,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有前行的能力。
愿你,能为自己做最小但最有力量的事,去勇敢面对那个一直逃避的恐惧,去突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