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停止过度反刍,聚焦“可解决”的事 - 区分“已发生的事”和“能改变的事”:对过去的失误反复自责(如“当时不该那样说”),只会消耗精力。不如问自己“现在能做些什么弥补?” 把注意力放在具体行动上。 2. 接纳“不完美”,减少自我批判 - 允许自己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刻:没人能永远正确或高效,内耗往往来自对“完美”的执念。试着对自己说:“这次有遗憾,但已经尽力了,下次可以改进。” 3. 设定“边界感”,拒绝过度共情 - 学会“课题分离”:分清“我的事”和“别人的事”,比如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他的课题,你如何做是自己的课题,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反复纠结。 4. 用“行动”打破思维循环 - 当陷入纠结时,用“最小行动”中断内耗:比如纠结“要不要跑步”,立刻换上运动鞋出门;纠结“选A还是B”,写下两个选项的利弊,而不是在脑中反复拉扯。 5. 给大脑“留白”,减少信息过载 - 定期“断舍离”:比如减少刷手机的时间(避免被过多信息干扰),每天留10分钟发呆、散步或做简单的家务,让大脑从过度思考中抽离。 核心是别让“想法”困住“行动”,也别让“他人”或“过去”占据当下的精力。慢慢练习对自己宽容,聚焦能掌控的部分,内耗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