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能在裂缝中看见光

一、被阴影笼罩的对话 L轻声开口:“我好像总是在做错事,别人随口的一句话,我能反复回想好几天。”这种自我苛责像无形的藤蔓,从童年缠绕至今——考试没拿第一被母亲说“不够努力”,工作方案被提意见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连朋友开玩笑的调侃,都会让她陷入“我是不是很讨人厌”的自我怀疑。 她描述自己像生活在放大镜下:“别人的认可像短暂的阳光,但很快就会被‘我不配’的乌云遮蔽。我总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别人的期待。”二、剥茧抽丝:价值感迷失的根源 通过层层对话,我们发现L的价值感困境源于三重枷锁: 1. 原生家庭的“有条件接纳”:父母用成绩和表现衡量她的价值,导致她将“被爱”与“完美表现”划等号。 2. 社会比较的无形压力:社交媒体上他人光鲜的生活,加剧了她“自己不够好”的认知偏差。 3. 内在严苛的自我标准:她给自己设定了近乎完美的行为准则,任何瑕疵都被无限放大。 这些因素共同编织成一张网,让她困在“我必须做到极致才有价值”的扭曲逻辑里。 三、重建价值感的微光时刻 在对话中,我引导L尝试“价值感碎片打捞”练习: “请回想一个瞬间——不需要惊天动地,可能是你耐心安慰了哭泣的朋友,或是完成了一件琐碎但认真的小事。那一刻,你为世界创造了怎样的价值?” L沉默许久,声音带着不确定:“上周邻居忘带钥匙,我帮她联系了开锁师傅……但这只是举手之劳。” 我回应:“正是这些‘举手之劳’,证明你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善意与力量。价值感从来不是需要惊天动地才能证明的勋章。” 我们还探讨了“自我价值的多元坐标系”:把价值感从单一的“他人评价”维度,扩展到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对生活的热爱、对微小美好的感知等多个维度。L开始意识到,她的细腻共情、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力,本身就是独特的生命馈赠。四、成长启示录 这场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低自我价值感的本质,是将评判权完全交予外界。而重建价值感,需要像照料受伤的幼苗般,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重新培育内在的土壤。 作为倾听师,我们不是拯救者,而是微光的传递者——帮助来访者看见,那些被自我否定遮蔽的、早已存在于他们生命中的价值之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这份存在本身,就已足够珍贵。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