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的煎饼摊换了新人。 以前的阿姨总戴着沾了面粉的蓝布帽,递煎饼时手指会蹭到塑料袋边缘,我总下意识地把袋子往外捋一捋。新摊主是个穿白T恤的年轻人,袖口卷得整齐,煎饼铛边的抹布永远叠成方块,第一次买他的煎饼时,他用竹蜻蜓把面糊摊开的瞬间,我突然觉得这煎饼的香气都比以前清透些。 后来才发现,他加的酱料和以前阿姨并无二致。首因效应 这让我想起入职第一天的事。同批进公司的小林,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头发有些凌乱,自我介绍时声音发紧,手里的文件夹捏得指节发白。另一个女生晓雯则不同,高跟鞋踩得楼道噔噔响,妆容精致,递过来的名片边角都带着香氛味。 半年后,领导在会上夸小林做的报表逻辑清晰,说“真没想到他这么细心”。我愣了一下——原来我们都默认,那个第一天看起来有些局促的男生,应该是粗线条的。而晓雯某次对接工作出了纰漏,大家私下议论时,总带着点“她是不是只顾着打扮了”的惋惜,仿佛精致的第一印象,就该和“完美”绑定。 心理学课上,老师说首因效应是大脑的“认知偷懒”。我们用最初接触到的碎片信息,像搭积木一样拼出一个完整的形象,然后把这个形象当成对方的“说明书”。就像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的眼神躲闪会被解读为“怯懦”,却没想过那可能是当天没戴隐形眼镜;说话语速快被归为“急躁”,或许只是因为紧张到不知道该如何停顿。 上周同学聚会,见到了高中时的班长。记忆里他永远是校服拉链拉到顶、眼镜片反光的样子,我们都叫他“老古板”。可那天他穿着宽松的卫衣,聊起最近在学脱口秀,讲到梗时眼睛弯成月牙,我突然意识到,十几岁时那个被“严肃”标签钉住的少年,原来藏着这么多灵动的褶皱。 或许首因效应最温柔的地方,是它留下的那些“推翻预设”的惊喜。就像现在,我依然会买地铁口年轻人的煎饼,但不再觉得它比以前的香——只是习惯了他递煎饼时那句“小心烫”,和他卷袖口时露出的、手腕上那道做煎饼时被油溅到的浅疤。 那些被第一面定义的瞬间,终究会在日复一日的相处里,慢慢显露出被忽略的真相。而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在给别人贴标签时,悄悄留一道缝隙,也给那些被第一印象困住的自己,多一点推翻预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