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比起身体所需的营养,心理营养或许更为重要。 “心理营养”由林文采博士于2008年提出,指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特定心理支持。若幼年时未能获得足够的心理营养,人会在一生中不断寻觅,甚至引发各种问题,直到填补这份缺失。 五大心理营养 1. 无条件的接纳 从婴儿出生到学会自理前,我们往往无条件满足其需求;但孩子逐渐独立后,我们却开始用行为好坏来评判,忽略了对“孩子本身”的接纳。真正的无条件接纳,与行为对错无关。许多人难以接纳自己,正源于幼年时犯错后被批判的经历。 2. 被重视的感觉 “重要他人”是孩子成长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多为父母,也可能是其他长辈)。孩子渴望成为这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若幼时未得到这份重视,一生都会持续寻觅,以弥补这份空缺。 3. 安全感 父母关系和睦、情绪稳定,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随意打骂,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相处,才能给孩子最踏实的安全感。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父母安好,他便安心。 4. 肯定与赞美 尤其是父亲的认可,能让孩子建立内心的自信,明白自身价值。夸赞时需注重努力与过程,而非天赋或结果,这会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人生挑战。 5. 榜样的力量 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是孩子最早的行为模板。孩子会模仿父母应对困难的方式,这将深刻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力。 这五大心理营养,是孩子绽放爱、独立、联结、自我价值感与安全感等天性的基础,更是伴随一生的底层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