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牢骚效应

为什么我们对朋友掏心掏肺,而对方却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保持沉默?上周我和闺蜜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她抱怨我总用“正能量”给她压力,而我觉得很冤枉,我明明是在鼓励她打起精神。直到今天看到心理学上说的“牢骚效应”,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对关心对方的方式都理解错了。很多时候,朋友需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能被理解当下的糟心。一、说出来,真的会舒服很多闺蜜有次深夜打电话跟我吐槽她的老板,情绪十分激动。我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就只是安静地听着。她噼里啪啦发泄完后说:“其实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这段时间真的太难熬了。”那一刻,我才明白,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我给她出主意、灌鸡汤,而是我能理解并容纳她那一刻的崩溃。想想我们自己也是,总是被“要阳光”、“要积极”的观念框住,累的时候不敢说累,烦的时候觉得不应该有烦躁的状态。 但当我们直面自己的状态说出“我好累”“这事好烦”,承认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这种“吐槽”本身,就能让堵在心口的闷气释放一大截。它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把情绪的阀门拧开了一点,让人没有那么憋得慌。二、一起吐槽,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共同的负面情绪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吐槽,反而能让彼此走得更近。就像我有一次失恋,朋友直接来了一句:“那个渣男根本配不上你!”这话听起来不讲究,但当时特别戳中我,这比“你会遇到更好的”这种话更有力量。因为我知道她是真的替我生气,是真的站在我这边。当然,不是所有的“吐槽”都这么好。那种躲在旁边议论他人的,有时候更像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或者纯粹发泄不满。真正的信任,体现在对亲近的人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比如,与其抱怨“你老不回我消息”,不如试着说:“你没回消息的时候,我有点失落,可能是我太在意你了。”这样说话,对方更容易理解你需要什么,误会和疙瘩自然就减少了,关系反而可能会更近一步。 三、吐槽之后,往往是改变的契机有时候抱怨过后,人反而更有动力去做其他事情,进行改变。我有一个朋友,在一次聚餐时聊起公司里遇到的性别偏见,越说越生气。但意外的是,她的吐槽被桌上的一位前辈听进去了,不仅认真听了她的想法,后来还主动帮她介绍了新机会。 那次经历让我看到,吐槽可以不只是情绪的宣泄点,它也可能是一个改变的起点。把憋着的话说出来,承认“这里有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做出改变,往往得从接受现状开始,接受自己有时候会沮丧、会害怕、会做得不够好。敢对自己说“这件事真的被我搞砸了”,或者“这个挑战让我有点害怕”,不再硬撑着假装没事,反而更容易找到应对的方向,也更有勇气去面对它。“牢骚效应”教会我们:治愈不是消灭负面情绪,而是允许它们存在。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永远的“积极向上”,而是能对自己说“我现在就是很难过”,也对在乎的人说“我接住你的不开心”。最好的关系,不是把对方捧成永远阳光的神,而是能够包容TA偶尔的暗淡。当我们在吐槽声中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那些曾让我们羞耻的“负面情绪”,反而成了理解自己、靠近他人的路标。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