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的田埂上,六个城市孩子对着一条混着牛粪的小路犯了难。穿速干衣的男孩用树枝拨了三次牛粪,扎辫女孩反复擦着鞋边泥点,最小的孩子直接哭着要回家——这条路的尽头,是他们要取水的古井。 开营前,家长们的焦虑如出一辙:带消毒柜来的妈妈,列五页注意事项的爸爸,听到“喝井水”立刻反驳“有寄生虫怎么办”的长辈。城市化养育的“精细化逻辑”,早已将孩子的世界调成“无菌模式”:地面必消毒,水源必过滤,路径必规划。可当孩子默认“不洁净=危险”,自然会对泥泞和未知望而却步。 这让我想起“宠物化养育”的隐忧:有孩子不会系鞋带(家长总代劳),分不清衣服正反面(保姆按顺序叠好),甚至不知热水瓶要先倒冷水——他们像玻璃缸里的鱼,习惯了恒温环境,突然入河,便怕了水流的波动。 但五天后的徒步里,变化悄然发生:孩子们用石块垫脚、脱外套铺路,曾哭闹的男孩牵着同伴说“跟着我踩”;取水时,他们主动问老乡井水泥泞的原因,闻了闻井水,小口试喝后笑称“是大自然的饮料”。 养活教育从不是刻意吃苦,而是打破“无菌幻觉”:让孩子知道牛粪能当肥料,泥泞能练平衡,生水未必有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应对“计划之外”。 当家长纠结孩子该不该碰泥土时,或许该想:我们怕的是孩子弄脏衣服,还是怕他们脱离掌控?成长本就该有泥泞,而教育的意义,是教会孩子敢踩下去——哪怕脚下有牛粪,眼里仍有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