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自己”小练习:区分“真疲惫”和“习惯性抱怨”

周日最常听到的话大概是“我好累啊”。但“累”其实是个模糊的词:可能是身体真的扛不住了,可能是心里觉得“没歇够”,也可能是想到周一的压力,下意识把“怕”说成了“累”。 情绪心理学里的“情绪颗粒度”理论说:越能精准描述感受,越容易找到出口。就像看病要先说清“是头疼还是胃疼”,对付“累”也一样——先分清“到底哪里累”,才能知道“该怎么歇”。 上周遇到读者阿杰,他一开口就叹气:“这周太累了,感觉身体像散了架。”我没接话,问他:“是哪种累?比如肩膀酸得抬不起来?还是心里空落落的,不想说话?” 他想了想说:“肩膀是挺酸的,每天对着电脑敲报告,脖子后面像有块石头。但还有点别的——想到明天要跟客户对接,就觉得心里发沉,好像有块东西堵着。”你看,他原本说的“累”,其实是两种感受:身体的酸痛,和对明天的担心。 这就是“情绪拆解”的第一步:把“我好累”拆成具体的碎片。就像拆快递,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时,只会觉得“沉甸甸的”;拆开一看,哦,是两包东西——这样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阿杰后来按这个思路做了:肩膀酸,他烧了壶热水,泡了15分钟脚(脚底的穴位能带动全身放松),边泡边用热毛巾敷脖子;担心客户对接,他找了张便签,写下“明天对接要确认的3件事”,然后把便签贴在电脑上,告诉自己“现在想也没用,明天照着做就行”。 睡前他说:“肩膀松了点,心里那股‘发沉’的感觉也轻了——原来不是‘累到扛不住’,是没分清‘该治肩膀’还是‘该给脑子减负’。” 另一个例子是朋友小鹿。她总说“周末比上班还累”,我让她描述具体感受,她想了想:“不是身体累,是心里觉得‘没歇够’。明明周六睡了懒觉,周日逛了公园,但总觉得‘好像还没放松’。”这其实是“习惯性疲惫”——不是真的缺觉,是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你应该歇够,但你没做到”,反而越歇越焦虑。 后来她试了个办法:不强迫自己“必须放松”,而是今晚提前10分钟睡觉。“以前总熬到12点,觉得‘周末就该晚点睡’,结果周一更困。昨晚9点半就躺了,没玩手机,听了会儿白噪音,居然睡着了。早上起来发现,阳光从窗帘缝里照进来,心里没那么慌了——原来我缺的不是‘逛公园的放松’,是‘好好睡觉的踏实’。” 还有个很常见的情况:有人说“累”,其实是“被太多事牵着走”的失控感。比如妈妈们总说“带娃太累了”,拆解后可能是“孩子哭闹时我没耐心(情绪累)+ 一天没坐下来喝口水(身体累)+ 想到明天还要做早餐(对重复的焦虑)”。 这时候不用“硬扛”:情绪累,就趁孩子睡了发10分钟呆;身体累,就泡杯茶站着喝(不用等“有空坐下”);对重复的焦虑,就想想“明天早上可以煮孩子爱吃的小馄饨,他笑的时候特别可爱”——把“重复”和“小确幸”绑在一起。 价值提炼结尾 “倾听自己”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事,就是把“模糊的感受”变成“具体的描述”。不说“我好累”,而是说“我的肩膀酸,因为久坐了”;不说“我好烦”,而是说“我担心明天的事,需要写下来理一理”。当“累”有了具体的名字,就不再是“压垮人的大山”,而是“能搬走的石头”。 周日的意义,本来就不是“必须把自己调成‘满电模式’”,而是“知道自己现在缺什么电”:是需要身体的休息(泡脚、早睡),还是需要心里的安稳(把担心写下来),或是需要一点“允许自己不完美”的松弛(就算没歇够,也没关系)。 下次再说“累”的时候,先停一停,问问自己:“到底是哪里累?”答案出来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走在“舒服一点”的路上了。毕竟,能接住自己情绪的人,永远不会被“累”困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