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先发现,后滋养”

周三下午的咨询室,被十二岁男孩小宇的沉默填满。他妈妈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张揉皱的成绩单:“您看他,画画净浪费时间,数学总考不及格,就不能把心思放正途上?” 小宇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个速写本,哗啦翻到最后一页——那是幅用铅笔勾勒的星空,流星的尾迹里藏着细小的音符。“这是我熬夜画的,”他声音发紧,“妈妈说这是没用的东西。” 很多家长像在雕琢玉器,拿着“别人家的孩子”当模板,非要把方的磨成圆的,圆的削成尖的。他们盯着孩子没做到的部分:坐姿不够端正、字写得不够工整、兴趣“不务正业”,却看不见孩子眼里的光——那是比标准答案更珍贵的东西。 就像小宇的妈妈,直到看见儿子速写本里,把每个数学公式都画成了会跳舞的小人,才突然红了眼眶:“原来他不是不努力,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靠近世界。” 教育从不是雕刻,而是播种。你不必强迫向日葵开出玫瑰的形状,也不用逼蒲公英长成参天的模样。最好的滋养,是蹲下来看看孩子的视角:他痴迷昆虫,或许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他爱拆玩具,可能藏着探索的渴望。 小宇后来带了幅新画来,画里有个举着画笔的小孩,旁边写着:“妈妈说,我的星星也很好看。”阳光透过窗户,刚好落在画纸上,像给那些星星镀了层金边。 原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重要的不是把他刻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发现他本就该有的光芒。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