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鼠效应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分享,儿子今年上二年级,然而这一年,他的行为几乎把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乌烟瘴气之中。他在学习上毫无斗志,整天懒散地躺平,逃避责任。面对这一切,我感到心力交瘁,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崩塌。我和老公在38岁时才迎来了这个宝贝儿子,为了这个小生命,我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与关怀,生怕他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生活中,无论是吃的、喝的、玩的,甚至是用的,我都力求做到最好,总想把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捧到他面前。 从小到大,儿子的生活起居几乎都是我一手操办。我安排他的起床时间、作业时间,甚至饮食和穿着,事无巨细,生怕他有一丝不适。然而,在我的细心呵护下,儿子并没有长成我期待的优秀自律的孩子。老师们频频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写作业也不积极主动,喜欢拖延。到了周末,他的拖延毛病愈发严重。我不催,他就不动笔,一会要去喝水,一会又要上厕所,一道题能写一个小时。他对学习的不上心和磨蹭,换来了成绩吊车尾的结果。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满足了他的一切需求,为什么他对学习一点主动性也没有?后来,我查看了大量的书籍,还特意去了一趟上海,找在重点小学担任班主任的同学求救。他的一番话彻底点醒了我。他说我的过度溺爱和保护,毁掉了孩子的自律。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实验,将小鼠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给予充分的食物,一组则只有一半的食物。大家都觉得食物充足的小组会更有活力,生命也会更长。 但是事情恰恰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要保持适度饥饿,生命才更具活力,保持得更久。在教育上也很适用,过度满足,其实会更快毁掉一个孩子。反思过去的几年我对儿子的教育,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他就像被喂的太饱的小鼠。上学家长送,作业家长催,考试家长愁,复习家长陪,而孩子只需要存在就能享受一切,自然也不懂珍惜,不愿付出。久而久之,在他们眼中,学习就成了爸妈的事,努力也变成别人的事。 可以说,儿子的躺平摆烂是我一手造成的。事以至此,只能用科学的方法,慢慢地引导儿子走出困境,让他自己主动去努力、去获取、去进步。我把她总结的方法整理出来了,和我平时育儿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最后有工具分享,具体做法分这三步。 第一,让他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以前,每天早上去上学时,我总是一遍遍地催促他起床、洗脸、刷牙,要是他迟到了,我还会帮他编造理由来应付老师。现在,我决定放手,把原本就属于儿子的责任归还给他。早上,我做好了早饭,看到儿子还在床上赖着,就轻轻提醒他还有20分钟就要上课了。 说完,我就去忙别的事情了,没有再催他。过了一会,儿子自己醒来,发现已经快要迟到了,急得连早饭都没吃就匆匆出门了。 第二,发现孩子的天赋。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带着好奇、创造力和无限可能。作为父母,我们不是修剪枝叶的园丁,而是滋养土壤的守护者。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天赋,只是需要我们用心找寻。不知道孩子天赋的,可以用耶鲁大学教授总结的天赋测试表去测,1分钟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根据孩子天赋,找到适合孩子的最佳学习方法,事半功倍,轻松逆袭。需要的美妈留测试表 第三步叫做培养学习上的成就感。很多孩子并非天生就不爱学习,而是没能协调好自身努力和学习目标的差距。如果努力了,但没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就容易泄劲,差距越落越大。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而焦虑着急,继续对孩子批评指责,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厌学情绪,最后干脆摆烂不学了。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要想办法培养他的信心,但是这个信心不是你多夸他几句你好棒啊,你好厉害啊就可以了。 那普通家长应该怎么去激发孩子的成就感的?你一定要用一种方法让孩子学习有打游戏那种必赢的心态,利用这个心态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闯关,每完成一项打卡获得积分,达到等级可以兑换奖励,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像打游戏一样上瘾,极大的提高孩子的信心。奖励孩子切忌用物质去奖励孩子,想收获一个主动自觉的孩子,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