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听到你用了很多‘我不够好’‘我做不到’这样的描述,这些声音似乎在你心里存在很久了。但我也注意到,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下,你依然在尝试寻找解决方法——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你的力量。也许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些‘我不行’的信念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真的符合现在的你吗?” 当来访者陷入自我否定时(共情+发现例外资源+引导认知探索) 2:“改变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当你期待自己一下子变得完全不同时,那种落差感会让人很挫败。但你知道吗?就像学走路时总会跌倒几次一样,现在的‘不顺利’并不是失败,而是你正在适应新模式的证明。如果我们把目标拆解成更小的步骤,你觉得哪一部分是你现在可以开始尝试的?” 当来访者因改变困难而沮丧时(正常化挫折感+重构成长过程+聚焦可行行动) 3:“你提到每次被误解时,都会选择沉默,因为害怕冲突。我感受到这种克制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在乎——你不想破坏关系,甚至宁愿自己承受委屈。但同时,我也好奇:如果有一天,你能够既尊重自己的感受,又不失去这段关系,你觉得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当来访者因人际关系痛苦时(共情行为背后的需求+引入可能性想象) 4:“‘必须做到最好’这个标准,像是一个严格的裁判,让你不敢放松。但我在想,如果这个裁判暂时安静下来,允许你只是‘足够好’,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你会多出哪些空间去做那些真正让你感到滋养的事情?” 当来访者陷入“必须完美”的压力时(外化压力+引导思考弹性标准) 5:“当我们回顾痛苦的经历时,常常会问‘为什么是我’或者‘如果我当时……就好了’,这种自责像是试图用现在的智慧去责备过去的自己。但事实上,那时的你已经用尽了当时所有的资源和勇气去应对。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对错’,只是去看见那个受伤的自己,你现在想对TA说些什么?” 当来访者因过去创伤而自我指责时(减少自我批判+重塑自我慈悲) 6:“你提到现在的状态像站在雾里,看不清方向,这种不确定感确实让人焦虑。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迷雾也意味着可能性,而不是‘唯一正确的路’。如果暂时放下‘应该怎么做’,只是问问自己:‘此刻,什么样的选择最能让我感到踏实?’你的内心会怎么回答?” 当来访者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接纳不确定性+聚焦内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