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的手成了我爱情里的遥控器——学会放手,才能牵手”中,作者意识到与妈妈的关系在“遥控”自己的爱情。小时候妈妈对其生活过度控制,使作者内化了“爱等于被关注和掌控”的观念,并带入恋爱中。作者常因男友未及时回复而陷入恐慌,把这种不安全感毫无保留地带进恋爱关系,对男友要求苛刻。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她先识别触发点,分析恐慌的来源;刻意练习“延迟满足”和“空间给予”,转移注意力;还主动与男友坦诚沟通,制定双方接受的“安全规则”。逐渐放手对“即时掌控”的执念后,真正的信任和靠近才开始发生。 第二篇手记“我总在爱情里卑微求认可,原来是把妈妈打分的笔递给了伴侣”里,作者在职场强势,但在亲密关系中却卑微求认可。童年时妈妈的严苛和吝于肯定,让作者把“讨好—求认可”的模式复制到恋爱中,认为自己的价值依赖他人评判。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分三步行动。一是觉察与暂停,在想讨好对方时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动机;二是建立内在价值标尺,记录让自己快乐的小事,确认自身价值;三是练习表达真实需求和设定边界,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作者摆脱了卑微的讨好感,开始为自己而爱。 第三篇手记“吼完孩子后泪崩:为什么我越来越像曾经最讨厌的妈妈?”中,作者发现自己在育儿时表现出和童年时妈妈一样的控制欲和愤怒,意识到身上的“情绪导火索”来自母亲。母亲的焦虑和情绪化让作者学会了激烈对抗或压抑。为打破这种模式,作者寻求帮助。先识别“情绪按钮”,了解容易引发自己情绪的情境;进行“暂停键”训练,给自己冷静的时间;构建新的“工具箱”,包括使用“我信息”表达法、寻求“外援”和学习育儿知识;还主动和孩子修复关系,为孩子树立努力成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