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如何提供适度的支持和引导?(2

四、学龄期(6-12岁):建立自信与社会适应力 - 核心任务:在学习和同伴交往中获得“能力感”,理解规则的意义,形成责任感。 - 支持方式: - 聚焦“努力”而非“结果”:考得好时说“你这次复习很认真”,考差时说“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改进”,避免只问分数。 - 放手社交与责任:允许孩子自己处理同伴矛盾(如被欺负时引导“你想怎么解决?需要我帮忙吗”),让他们承担具体责任(如整理房间、负责餐后擦桌)。 - 明确“边界感”:不代替孩子做决定(如报兴趣班时尊重选择),但需告知可能的后果(如“选这个兴趣班要坚持半年,我们可以试试”)。 - 关键原则:不拿孩子和他人比较,帮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如“你很会安慰同学,这很厉害”)。 五、青春期(12-18岁):构建自我认同与独立性 - 核心任务:孩子在“依赖”与“独立”间挣扎,需要被当作“准成人”尊重,同时需要情感后盾。 - 支持方式: - 尊重隐私与自主:不偷看日记、手机,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想法(哪怕不认同),用“我建议…你觉得呢”代替“你必须…”。 - 倾听而非说教:当孩子聊起烦恼(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先共情(“这听起来确实很难”),再引导思考,不急于给答案。 - 明确“底线”而非“控制”:比如“安全、诚实、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是底线,其他方面(如穿搭、爱好)给予空间。 - 关键原则:接受孩子的“叛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把分歧上升为“对抗”,让他们知道“即使意见不同,我依然支持你”。 共性原则 1. 观察先于行动:每个孩子节奏不同,先了解孩子的个性(如敏感型、活泼型),再调整支持方式。 2. “适度”= 孩子能自己做的,不插手;孩子做不到的,搭把手:比如幼儿自己穿不好鞋时,可说“你试试系鞋带,系不上我帮你”。 3. 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基础:避免把焦虑转嫁孩子(如“你考不好我就完了”),自己先保持平和,才能成为孩子的“情绪容器”。 每个阶段的支持,本质都是“逐步放手”——从“全方位保护”到“站在身后”,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会独立面对世界。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