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足争吵时,父母不必做裁判

15 岁的女儿和 10岁的儿子又闹翻了— 女儿说弟弟故意藏了她的作业本,儿子哭着喊姐姐撕了他的漫画书,她夹在中间劝了半天,最后女儿摔了门,儿子抱着枕头哭,她自己站在客厅里,只觉得无力。 "每次都这样," ,"我明明想公平处理,可最后两个孩子都觉得我偏心,亲子关系越来越僵,姐弟俩更是见了面就像仇人。" 其实,家里有姐弟的孩子,面临的这种摩擦本就是成长里的常态。就像老树上的两根枝丫,总会在生长时偶尔碰碰撞撞—这不是坏事,反而能让他们在摩擦里慢慢学会:怎么守住自己的边界,又怎么给对方留余地;怎么表达不满,又怎么重建联结。 只是我们当父母的,总忍不住想当那个 "终极裁判"。孩子一吵架就急忙分对错,看见眼泪就想护着小的,听见顶撞就想批评大的。可姐弟之间的矛盾,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女儿觉得作业本被藏是故意刁难,或许儿子只是想让姐姐陪他玩会儿;儿子哭着说漫画书被撕,可能女儿只是看不惯他总在写作业时偷看。 比起急着判输赢,不如把这堂课题的 "主动权" 分给孩子。和他们一起定一套彼此都认可的规则。比如 "不翻对方的书包"" 吵架时不许说伤人的话 ""有矛盾先各自冷静十分钟再沟通"。这些规则不用多复杂,关键是让他们觉得 "这是我们一起定的,不是爸妈强加的"。 定好规则后,就试着从 "裁判席" 走下来,做个 "规则守护者"。女儿抱怨弟弟吵到她写作业时,别急着去批评儿子,而是问女儿:"按咱们定的规则,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儿子哭着说姐姐不借他文具时,也不用立刻逼着女儿分享,而是提醒他:"你可以怎么跟姐姐说,她可能会愿意帮你?" 慢慢你会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懂分寸。就像邻居家的姐弟,以前总为抢遥控器打架,后来约定 "单数日姐姐选台,双数日弟弟选台",反而学会了互相推荐喜欢的节目。 这堂关于姐弟相处的亲子课,从来没有 "永不争吵" 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争吵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伤害对方的方式解决;父母不是来评判对错的,而是帮我们学会怎么在 "一家人" 的框架里,既保护自己,又体谅彼此。 当你不再执着于 "一碗水端平" 的焦虑,转而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发现:那些吵吵闹闹的瞬间,其实都在悄悄为姐弟情深埋下伏笔。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