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说我是“狠心妈妈”,我是这样守住育儿边界的

宝宝一岁半时,婆婆搬来同住帮忙,却让“我”陷入无力感。“我”控制孩子看电视时间,她悄悄给;“我”鼓励孩子自己吃饭,她立刻抢过勺子;到了约定睡觉时间孩子闹觉,她抱着哄说“妈妈坏,奶奶疼宝宝”。“我”愤怒、委屈,又不敢直接冲突,只能深夜抹泪。 直到周六,婆婆想用一大块巧克力安抚摔倒大哭的孩子,医生建议严格控糖。“我”走过去,蹲在孩子面前,没有抢巧克力,而是平静地把关注点拉回到孩子本身,说“妈妈知道摔跤很痛。奶奶很心疼你哦。我们一起看看磕到哪里了,抱抱好不好?宝宝想吃巧克力啊,等我们吃完饭,妈妈给你一小块做奖励,现在我们先喝点水?”同时清晰划出了“饭前不给零食”的规则线。 然后,“我”转向婆婆,语气温和但眼神坚定地说:“妈,我理解您担心孩子哭,但医生说过吃糖多了不好,也影响吃饭。我们不是说好要一起按医生建议来吗?”婆婆愣了一下,最终叹了口气,放下了巧克力。 核心的“局”是,婆婆害怕失去被孙子需要的价值感,用物质补偿和否定“我”来维持存在感。而“我”的“局”是科学抚养孩子,保持作为母亲的权威和尊严。 说“不”后并没有爆发战争。后来“我”和婆婆多次坦诚交流,明确了哪些事她可以自主,哪些核心规则由“我”决定。“我”不再期待她完全认同“我”,但要坚决守住自己的“地盘”。“不入局”,是看清对方行为背后未必是恶意的动机,不再被她的评判牵着鼻子走,同时温和而坚定地宣告并守卫自己的育儿疆界。家庭关系反而因为边界清晰而更松弛了。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