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讨所有人喜欢?你的心里有个填不满的洞

建立新回应库是走出童年创伤带来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有效方法。 在应对“取悦型应对机制”时,可通过三步实现挣脱。第一步是进行拒绝练习。比如面对同事塞来的额外文件,第一次鼓起勇气说“我周三前没空接”,尽管当晚可能会紧张得睡不着,但第二天会发现生活并未受影响,地球照样转。第二步是寻找“允许”证据。列出十次拒绝后被包容的经历,在失眠时默念这些经历,如同存了防恐慌的救命钱,能给自己更多拒绝的勇气。第三步是制作需求瓶。把便签分成“我要”“他想”“能协商”,当甲方再改需求时,就摊开便签询问“这三个需求您最看重哪个”,几次之后,对方反倒会尊重自己的时间。例如连续加班改七版设计后,甲方又提出改回初稿,这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一味顺从。当成功拒绝母亲的不合理要求,如回复“周六下午帮您处理”,等了两小时没收到“不孝”指责时,会发现挣脱“取悦型应对机制”带来的改变,原来裂缝里透进来的光,比牢笼里的赞美更暖。 在应对过度敏感问题时,也有相应的破局方法。比如给情绪装刹车,当超市排队有人插队,默念“321吸”,让杏仁核警报降级,而不是立刻冷脸。找“情绪替身”,把童年照片贴冰箱,每次对孩子发火前,先对照片里噘嘴的小女孩说“不是你的错”。建立新回应库,当孩子又把粥洒了,忍住“笨死了”的冲动,练习说“我们练习端稳好不好”。通过这些方法,能逐渐学会处理情绪,收起因童年“情感调节缺失”而竖起的防御刺。当成功改变对老公抱怨的回应方式,如老公抱怨快递没取,自己脱口而出“现在去拿”,让老公惊讶,两人愣住大笑,会发现当刺收起来,别人反而不敢乱碰自己。 在应对“批评恐惧”时,改变可以从三次练习开始。给批评装“翻译器”,当同事说“报告数据有问题”,心里复述成“这部分需要补充证据”,而不是“你太失败了”。采用五岁小孩保护法,情绪爆发时问自己“此刻的反应,是在保护当年那个被骂哭的小孩吗”。建立安全区,加入读书会刻意分享粗糙初稿,当听到有人问“能多聊聊第二章节吗”,会发现不带贬低的反馈是美好的,原来童年那张胶带粘好的奖状早就不需要完美无缺了。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