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再愿意沟通,确实会让家长很揪心。其实这背后往往藏着他们的情绪或需求没被看见,试试从这几个方向调整看看: 先别急着“解决问题”,先接住情绪 - 孩子闭口时,可能是觉得“说了你也不懂”。比如他抱怨“同学讨厌”,别急着说教“你要搞好关系”,可以说“听起来你今天挺委屈的,是发生什么了吗?”先让他感受到“我的感受被重视了”。 - 避免追问“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这种质问会让他更想逃避。不如换个轻松的方式,比如一起做点事(搭积木、散步)时随口说:“我今天上班遇到个好笑的事……” 有时候放松的氛围里,他反而愿意开口。 反思沟通里的“隐形阻碍” - 是不是常把“沟通”变成“批评”?比如他说“不想写作业”,你马上说“就知道玩,成绩都这样了”——次数多了,他会觉得“说不说都是挨说,不如不说”。 - 有没有给过“无效回应”?比如他兴奋分享小事时,你心不在焉地说“嗯,知道了”。孩子会觉得“我的事在你这儿不重要”,慢慢就不想分享了。 给孩子“台阶”和“空间” - 可以写张纸条、发个消息:“妈妈/爸爸感觉最近和你有点疏远,如果你有什么想聊的,我随时都在。如果不想说也没关系,我等你准备好。” 给孩子选择权,减少压迫感。 - 接受“不沟通”也是一种表达。有时候他需要自己消化情绪,家长过度焦虑反而会给他压力。默默做好陪伴(比如准备他爱吃的东西),让他知道“即使不说话,你也是被爱着的”。 孩子从愿意说到不愿说,往往不是突然的,试着从他的视角想想“沟通时我有没有感到舒服”,慢慢调整节奏,他会感受到你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