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生活中,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他们的决定,常常在家长眼中是不成熟的。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会失去自己的目标。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很无知或者年纪小不懂事,所以常常帮助孩子做决定,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比如帮助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其实殊不知此种行为很容易弱化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不负责任,甚至抑郁。
那么,家长在教养的过程中要如何协助孩子理清目标呢?
一、让孩子先想一个自己想达成的正向目标。
这个目标要是正向的,比如“我不想再乱发脾气了”这个目标就是负向目标。“我想要更多的朋友”“我想被表扬”这才是正向目标。因为正向目标,更容易被大脑设定。
二、让孩子想一想达成这个目标对他有什么帮助。
很多孩子都有很多的抱怨,我们家长要从他们的不当行为开始协助他们分辨目的(想要什么)、行为(使用哪些方法)以及代价(会牺牲什么或是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之间的关联,进而确定真正的目标。
要让孩子通过对话将这些主动说出来,因为孩子自己说出来的过程是一个他进行自我检视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思考。
同时,目标应该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我们家长强加给他的,这才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达到他想要的目标,这个过程不但可以加深亲子的关系,还能增强孩子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达成这个目标会对生活中与他有重要关联的人(例如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孩子等)产生什么好的影响? 四、当孩子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谁会为他感到开心?达成这个目标时,周围会有谁注意到?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孩子会做些什么呢? 六、这个目标的细节有哪些? 七、为达成目标,孩子现在可以做了一小步是什么呢?怎么去实施? 总之,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我们要想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要帮助他制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正向、所欲、具体、可行、当下。 我们家长需要协助孩子把视角放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一直关注以前发生的问题事件,一定要让孩子通过对话将目标达成的过程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一来一往的对话将行动在脑海中预先演练一次,在这个演练过程中就是脑科学中形象化想象的过程。 让孩子叙述怎么达成目标时,动态想象比静态想象,更能促发主动地执行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将目标设定的更具体化、细节化,孩子在这样的叙述过程中能主动修正不可行的部分,从而达成进一步提高达成目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