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平台的第一单以失败告终,心情有些复杂,写下来当作反面教材供大家参考。 一位来访者倾诉他多年的痛苦婚姻,他很压抑,但因为责任选择不离婚。说实话,我很想帮他,但我的回应好像总踩不到点上。我说理解他的感受,他直接说我是“贩卖教条”;我问他既然看透了为什么还痛苦,他觉得我根本不懂,说我是“****者”,不相信我有自己真正的思考。 对话结束后,心里挫败感很强,但更多的是反思。 我意识到自己犯了几个错误: 1. 太想“帮”了,反而没“听”够。 他明确说了讨厌理论和大道理,但我可能下意识还是想分析、想“解决问题”,甚至想去“点醒”他。结果就是他觉得我在居高临下地说教。 2. 把“理解”想得太简单了。 我说“我理解”,甚至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想拉近距离。但对他这样深陷困境、思想又很深刻的人来说,这种表面的“理解”可能显得轻飘飘,甚至有点冒犯。他真正经历的失望和压抑,是双重的、沉重的,远不是我那点经历能类比的。 3. 急于追问。 我问他“不离婚的原因”和“看透了为什么还痛苦”,本意是想探索,但在他已经感到不被理解、很抵触的时候,这些问题可能像在质疑他,戳到了他的痛点,激起了防御。 这次失败给我敲了警钟: - 倾听,首先要放下“助人情结”。 不是每个倾诉者都立刻需要或接受我的“帮助”或“解答”。有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被稳稳地接住,被允许表达那些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情绪(比如他对婚姻的失望与对责任的坚守),而不被评判,不被急着“修正”。 - “理解”不是靠说的,是靠真正地“在场”。 要更敏锐地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而不是急于套用自己的经验或理论框架。 - 尊重对方的节奏和防御。 当对方明显表现出抗拒或攻击时,硬碰硬或者继续追问可能适得其反。也许当时更好的回应是承认他的感受:“听起来我的回应让你很失望/生气,觉得我根本没懂你。这确实是我的不足。” 我很感谢这位来访者,虽然过程不愉快,但他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我也真诚的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祝福和感谢,最终他也表示了理解,和祝福。 他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新手的笨拙和局限。成为优秀的倾听师这条路,真的没那么简单。它需要持续的反思、学习和在实践中磨炼那颗真正能“倾听”的心——不是听表面的故事,而是听故事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的挣扎与呼喊。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这份想好好倾听、真正帮到人的愿望是真实的。我会继续努力,从每一次对话中学习,希望下次,我能做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