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婚姻靠什么来维持

婚姻,这一人类最古老的社会制度之一,在当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离婚率的攀升与婚姻满意度的下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能够维持一段婚姻长久?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责任,有人说是经济基础,还有人说是共同兴趣。然而,这些答案都只触及了问题的表面。婚姻的长久维系,本质上需要在契约与神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它既需要理性构建的规则框架,又需要超越性的精神追求。 婚姻首先是一种社会契约,这是其存在的基础。从古罗马的婚姻法到现代的婚姻登记制度,婚姻始终包含着权利义务的分配与约束。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任何持久的人类关系都需要明确的规则。婚姻中的契约精神体现在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家务分工的协商、子女教育的共识等具体方面。当夫妻双方能够理性地看待这些实际问题,并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时,婚姻便有了稳定的基础。中国古代的"门当户对"观念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理性考量——两个家庭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匹配度——确实能为婚姻提供结构性支持。契约是婚姻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婚姻便难以在现实的风雨中挺立。 然而,仅有契约的婚姻是冰冷而脆弱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婚姻的本质在于"将自然的两性关系提升为精神的结合"。这种精神性体现在婚姻需要某种超越日常的追求。可以是共同的信仰,可以是对艺术的追求,也可以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当夫妻双方能够在精神层面共同成长,婚姻便获得了超越柴米油盐的维度。中国古代文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之所以被传颂千古,正是因为他们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精神知己,共同致力于金石收藏与研究。这种精神共鸣让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在契约与神性之间,婚姻还需要情感的滋养作为纽带。情感不是婚姻的全部,但没有情感的婚姻注定是干涸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幸福的婚姻不在于没有冲突,而在于夫妻间积极互动与消极互动的比例维持在5:1。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关怀、危机时刻的相互扶持、平淡岁月里的温情表达,这些情感的流动让婚姻的契约不显冰冷,让精神的追求不显遥远。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相敬如宾"的同时也注重"琴瑟和鸣",正是看到了理性与情感在婚姻中的双重必要性。 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与个人主义倾向,使得婚姻的维系变得更加困难。我们往往过于强调婚姻中的个人感受,而忽视了契约的构建;或者过分实用主义地看待婚姻,而失去了精神的追求。要维持长久的婚姻,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理性地建立规则,智慧地处理矛盾,同时不忘培育共同的精神花园,让情感在其中自然生长。 婚姻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人间。在契约与神性之间寻找平衡,或许正是长久婚姻的奥秘所在。当我们既能脚踏实地地经营生活,又能仰望星空追求精神的契合,婚姻便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两个生命真正交融的见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