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的人你第一眼你就不喜欢,甚至Ta做的一举一动你都会反感,你也不想跟这种人过于接触,你完全不清楚这种抵触心理从何而来。在心理上,这被称为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简单来说,投射效应是在人际认知过程中, 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 爱好、情感、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 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的3种表现形式 1.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2.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 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3.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 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如何应对投射效应 1、保持距离,眼不见心不烦 对一个人不自觉的讨厌既然很难改变,换一个环境,远离他们。不经常看到,你会慢慢忘记他造成的负面影响。 2、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前干预 人的情绪有70%可以通过身体表达。即使我们极力隐藏对一个人的讨厌,但是对方还是会很轻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察觉到你的不友善之后,对方往往也会做出负面反馈。结果自然是双方的恶意越来越多。 所以,当感觉到自己对一个人有所厌恶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向内觉察,思考一下自己的情绪到底哪里来的,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从而减少对对方的恶意。 3、别急着怼,学会“示弱”合作 想让两个互相讨厌的人减少敌意,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必须协作完成一个任务并且成功。 如果你想让对方减少对我们的厌恶,可以让对方帮我们忙(而不是去帮对方的忙)。 4、好好锻炼身体 身体体素质不好的人心思也比较敏感。身体状况恶化时,对周围会更为敏感多疑,进而有更强的攻击性。而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