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表现

咨询手记:当缺爱者用“后悔”构筑防御堡垒 【案例背景】 来访者小棠(化名)咨询:“我又把他删了,明明知道他是唯一对我耐心的人……”28岁的她,童年记忆里父母永远在争吵,情感回应总被“别烦我”“懂事点”切断。成年后,她在亲密关系中像惊弓之鸟——男友加班晚回会触发彻夜失眠,对方语气稍冷便立刻拉黑,事后却在深夜翻遍聊天记录痛哭后悔。 【问题呈现:缺爱衍生的双重困境】 1. 分离焦虑:未愈合的童年伤口 小棠的分离焦虑本质是童年“情感饥饿”的延续。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儿期若未获得稳定照料者的情感回应,会形成“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她描述:“小学时爸妈吵架摔门,我躲在衣柜里数到1000声才敢出来,现在男友晚回信息,我就像回到那个黑暗柜子里。”这种对“被抛弃”的灾难性预设,让她在关系中始终处于“生存模式”。 2. 后悔行为:防御性的自我保护 她的“删除-后悔”循环藏着隐秘的心理逻辑:主动切断关系=避免被抛弃的羞辱。某次咨询中,她突然哭着说:“上次删他前,其实我看到他手机里有女同事的工作消息,我怕他喜欢别人,不如我先毁掉一切。”这种“自我毁灭式保护”,实质是用“后悔的痛苦”替代“被拒绝的恐惧”,如同用烫伤自己来证明皮肤还有知觉。 【咨询干预:从防御到重建】 ▶ 第一阶段:解构“后悔”的防御功能 用空椅技术让她与“删除时的自己”对话,她对着空椅大喊:“你明明怕得要死,为什么非要装酷?”当意识到“主动结束”是童年“无人可依赖”的生存策略时,她第一次承认:“其实我不是想伤害他,是怕自己像小时候一样没人救。” ▶ 第二阶段:重建安全依恋的认知框架 引入“情绪温度计”工具,让她每天记录焦虑触发点(如男友未及时回复),并标注“现实威胁”与“童年记忆投射”。某次她写道:“他说‘在开会’时,温度计飙到90℃,但理智告诉我这是正常工作,不是要抛弃我。”这种觉察逐渐削弱了焦虑的自动化反应。 【咨询反思】 缺爱者的“后悔行为”如同带刺的壳,壳下是渴望温暖却不敢伸手的幼童。咨询的本质不是消除后悔,而是让来访者看见:那些看似“蠢”的自我保护,曾是童年唯一的生存智慧。当小棠能对自己说“你当时只是太害怕了”时,防御的堡垒便开始透进光——真正的治愈,始于与“不够好”的过去和解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