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接纳是允许情绪存在,不评判不压制,为理解情绪留出空间。 1. “看见”与命名: ◦ 识别对方: 直接指出对方可能的感受:“你看起来很生气/难过/兴奋/紧张?”(语调温和) ◦ 陈述自己: 对自己说:“我现在感到焦虑/沮丧/失望,这是正常的。” ◦ 作用: 给情绪贴上标签能降低其冲击力,确认其“存在”即是接纳的第一步。 2. “允许”的话语: ◦ 对他人: “有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 “这种情况下,换成谁都会难过/生气。” “感到迷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对自己: “好吧,我现在就是很沮丧,我允许自己有这个情绪。” “焦虑来了,就让它待一会儿。” ◦ 关键: 用语言表达“允许”,替代否定(“别想了”)或强行积极(“开心点”)。 3. 非语言回应: ◦ 肢体: 倾听时点头、微微前倾;安慰时可轻拍肩膀(确保对方接受);自己情绪涌动时做深呼吸或把手放在胸口。 ◦ 沉默: 有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陪伴,让对方感受被接纳。 ◦ 作用: 身体语言传递的包容感往往胜过言语。 4. 理解意图(不评判对错): ◦ 不急于判断情绪“该不该有”或“合不合理”。 ◦ 尝试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或信号:“你的愤怒是因为觉得被忽视了吗?” “我的焦虑是在提醒我准备还不够充分吗?” ◦ 核心: 关注情绪背后的需求或信号,而非情绪本身是否“正确”。 5. 区分情绪与行为: ◦ 接纳情绪≠纵容由情绪引发的失控行为。 ◦ 表达: “我理解你非常生气(接纳情绪),但我希望我们能平静地讨论(引导行为)。” “我感到很失望(接纳情绪),但我需要点时间调整(行为选择)。” ◦ 关键: 明确“情绪被接受”与“行为需负责”的界限。 6. 用“和”代替“但是”: ◦ 避免先接纳后立刻否定/转折:“我知道你难过,但是...(别哭了/要坚强)”→ 弱化了接纳。 ◦ 改为:“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接纳),和 我一直在这里(支持)。”或 “我知道这很让人失望(接纳),和 我们可以想想接下来怎么办(行动引导)”。 重要提醒: • 接纳需要练习,尤其是强烈情绪时。 • 接纳带来空间:情绪被看见允许后,强度往往自然缓解,为后续理解、解决问题或寻求安慰创造空间。 • 接纳不是终点,是理解与管理情绪的起点。让情绪如流水般经过,而非筑坝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