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就是有自驱力的。比如很小的时候学走路,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有的时候会委屈,但他们不会被自己的委屈打败,最多哭一会,又爬起来继续学。在N次的尝试后,终于学会了走出第一步,这时候,他们的快乐、幸福溢于言表。 再回忆一下,他们自己学习吃饭的场景,怎么拿起勺子,怎么可以把饭舀到勺子里面,怎么可以把勺子准确地喂到嘴巴里面......一次次的犯错,一次次的失败,他们也不会放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有的时候,孩子甚至是不想要父母的帮助的,在他们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去帮助他们,反而孩子还会生气。 这就是孩子本来自带的自驱力。他们在自己学习这些技能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咿咿呀呀要求父母的帮助,有的时候在发现父母没有看见自己的情况下,会主动尝试自己完成。 孩子长大些后,自驱力的保持,父母在学习的帮助上,可以参考他们小时候学走路时的感觉,孩子需要父母帮助,并且提出要求时,我们就帮,没有提出要求时,我们先观察,忍住,即使看到他们犯错,也不用太及时的提出来,直到他们自己发现了错误。有的时候他们会自己改过来,我们就不用管了;有的时候会需要父母的帮助,这个时候我们再出手就可以了。 并且在帮助的时候,也不能全权代替,而应该在每道题卡壳的地方反复提醒他,有的时候孩子问着问着自己就想通了,会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帮他解决卡壳的部分。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保持平常心,让孩子知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可以来请教我们的,不管是粗心没有读清楚题的状况,还是真的不会的情况,我们都是不会批评他,并且可以给到他支持的。 这样,亲子关系也能保持在最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