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李希贵校长是怎么回答的? 超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建议比较早地主动为孩子提供手机和平板,最好是在小学三到五年级之间,也就是十岁前后。 为什么?因为在这个时候,他的同伴们还没有手机,正在背着家长倒腾各自的小天才手表。你先一步主动为孩子提供手机,可以和他确立明确的使用规则。李校长建议,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生日,或是元旦这样的节日,搞一个正式发放手机的仪式,让他形成强烈的印象。你可以这样宣布:“从今天开始,你可以用手机了。但是这只手机的所有权属于妈妈或是爸爸,你只有使用权。你在使用中需要遵守规则,比如每天只在特定时段用半小时。你同意吗?”你想,孩子领先于同龄人,意外地获得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资源,他能不同意吗?他一定会非常主动地履行这个规则。此后,父母就可以依据双方同意的规则,堂堂正正地行使所有权和监管权了。这能让孩子在自律中建立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的规则意识。 这和孩子在 6-12 岁阶段里,家长的角色有关。李校长称之为“服务型政府”,表现为:稍微放手,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机会,帮孩子扩大认知半径,同时,也要收放有度地控制风险,明确规则。 如果你不是在这个时候给他手机,拖上几年,会怎么样?比如过了 12 岁,孩子上初一了,情况就会彻底变了。那是下一个说起来我们就头疼阶段:青春期。那时候,他的同学先后都有了手机,他会为此和你软磨硬泡。产生激烈的吵闹,直到你妥协。那么,你再和他去谈什么规则,他已经听不进去了,甚至会养成了一个认知:利益不是靠遵守规则换来的,是靠着无理取闹——我甚至怀疑,社会上一些喜欢用无事生非来谋求利益的人,是不是在少年时代没过好这一关? 手机是帮助孩子扩大认知半径、学习未来技能的必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