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从何而来?——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⒈“双标”从何而来?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容易将他人的行为归于内部原因,而将我们自己的行为归于外部原因。举例来说,同样是在吵架的时候摔了个盘子: **作为行动者时**:“我是因为今天工作不顺利、又有经期,所以心情不好。”(外部原因) **作为观察者时**:“他很暴力、无法控制自 己”(内部原因) 在亲密关系中,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强烈影响。这导致同样的行为,我们对自己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不一样。 ⒉“双标”造成了争吵的漩涡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是相处过程中“双标”的根源。: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 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 。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夫妻之间一旦陷入争吵就难停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攻击行为是由对方激起的(外部归因),而对方完全就是他自己的问题(内部归因)。因此,当夫妻之间发生争执,矛盾很容易逐渐升级。 ⒊我们该怎么办? ①提高认知、深入理解 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我们既要及时和伴侣进行沟通和解释、也要理解对方看不见自己的外部原因。 ②发挥积极一面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虽然会导致“双标”、产生误会,但如果明白其中的原理,也可以增进情感。当我们为了哄恋人开心,送他礼物的时候,该效应会导致对方倾向于认为“他更爱我了”(内部归因)、而不是“他刚好发工资了,路过了花店”。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