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行为契约法

行为契约法核心步骤: 1. 聚焦问题 & 设定目标:明确1-2个最需改变或培养的具体、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如:每晚10:30前交手机给家长)。 2. 共同协商:家长与青少年一起讨论目标行为的意义、期望、奖惩。确保青少年理解并同意。 3. 明确权责: * 青少年责任:清晰列出需要做到的具体行为。 * 家长责任:明确家长需提供的支持、监督方式及及时、一致的反馈。 4. 设定奖惩: * 奖励: 与行为匹配、青少年真正渴望(如:额外游戏时间、选择周末活动、小额零花钱、特权)。即时、可兑现。 * 后果:合理、相关、非羞辱性的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如:未按时交手机 → 次日使用时间减少)。 5. 书面签署:将目标、权责、奖惩清晰书面化,双方签名确认,增强仪式感与承诺感。 6. 执行与记录:家长温和坚定地执行契约,客观记录行为表现(如:打卡表)。 7. 即时反馈:严格按约定及时给予奖励或后果,不拖延。 8. 定期回顾(关键!): 每周/每阶段末共同复盘:效果如何?目标是否合理?奖惩是否有效?根据情况共同调整契约内容。 主要适用范围: 1. 生活习惯养成: * 规律作息(起床/睡觉时间) * 整理房间/个人物品 * 分担固定家务 * 健康习惯(运动、饮食) 2. 学业管理: * 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 预习/复习(具体时长/内容) * 整理书包/学习用品 3. 电子设备管理: * 限制使用时长/时段 * 规范使用内容(如游戏、社交) * 遵守设备存放规则(如睡前交手机) 4. 改善特定问题行为: * 减少顶嘴/发脾气频率 * 控制拖延(启动任务) * 遵守基本规则(如按时回家、告知去向) 5. 培养积极行为: * 坚持兴趣爱好练习(如乐器、运动) * 参与家庭活动/沟通 * 发展社交技能(如礼貌用语) 关键前提:双方自愿、目标具体可行、沟通开放、共同制定、及时反馈、定期调整。(核心:合作,非控制)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