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别人其实是讨厌自己

然间,聂赫留朵夫恍然大悟,原来最近他对人们的憎恶,特别是今天对公爵、对索菲娅公爵夫人、对米西和对柯尔尼的憎恶,归根结底是对他自己的憎恶。说来真是奇怪,承认自己卑鄙,让他感觉心里在隐隐作痛,但同时又夹杂着欣喜和快慰。
——摘自托尔斯泰的《复活》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真佩服托尔斯泰,瘳瘳数笔,就把一个人从自我反思—直面问题—认知重构”的心理过程完美呈现。 聂赫留朵夫是如何反思的? 他发现最近总是憎恶别人,特别是对公爵、对索菲娅公爵夫人、对米西和对柯尔尼的憎恶。并且他意识到,他憎恶的其实是他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投射(Projection)”,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防御机制,就是人会把自身难以接受的情感、欲望或特质无意识地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避免直面内心的冲突。 拿聂赫留朵夫举例:他将自身的“卑鄙”(无法接受的自我认知)转化为对他人的憎恶(如公爵、索菲娅等),以帮助他暂时逃避直面自我的痛苦,减轻由此带来的焦虑。 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 你批评那些你认为自私的人,其实是你不能承认自己的自私; 你讨厌软弱的人,可能是你害怕自己也是软弱的; 你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的强烈反感,可能恰恰暴露了你压抑的渴望(或许你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恭喜你,你有直面自己的潜质 原理搞明白了,但如何打破这种固有思维,重构你的认知呢 当你特别反感某人某事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个特质在我身上存在吗?”(比如讨厌爱表现的人,可能自己也渴望被关注却不敢行动) 下次再觉得别人让生气”时,或许可以停下来想想:这份愤怒里,有没有一部分是我不敢面对的自己? 当你学会把对外攻击的力气,转化成对内觉察的勇气,那些左右你的情绪会慢慢溜走,你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你甚至发现,周围的人也不像以前那么“讨厌”了,或许你的状态,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不一样,你眼里的世界也会不一样。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