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模拟,孩子有情绪!

我想以一个具体的场景来演示,家长如何让小孩子学会在有情绪的时候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能量都用来指责他人或者自责。 场景: (孩子哭着跑过来,手里拿着摔坏的玩具汽车) 孩子:「妈妈!呜呜...小明把我最喜欢的闪电麦昆摔坏了!我再也不和他玩了!」(跺脚,眼泪不停) 妈妈: (蹲下平视,轻抚孩子后背) 「妈妈看到你的小车摔坏了,这里都裂开了(指破损处)。你现在是不是胸口这里特别难受,像有块大石头压着?」(把手放在自己胸口示范) 孩子: (抽泣着点头)「他...他故意摔的!呜哇——!」(突然大哭,把残破玩具塞给妈妈) 妈妈: (接过玩具仔细查看,模仿孩子语气) 「这是你每天抱着睡觉的麦昆啊,轮子都不见了,真的好心疼。要是妈妈最喜欢的杯子被摔碎,妈妈也会气得想跺脚。」 孩子: (哭声变小,红着眼睛抬头)「他为什么要这样!我讨厌他!」(拳头攥紧) 妈妈: 「嗯,当最好的朋友做出这种事,就像吃冰淇淋时突然被抢走了甜筒,又生气又伤心对吗?(停顿)你现在身体哪里最不舒服?是这里热热的吗?」(轻触孩子发红的耳朵)

孩子:

(摸着自己喉咙)「我这里...堵堵的...」(开始打嗝)

妈妈:

「那我们来做个小魔法:把手放在堵堵的地方,吸气时想象在吹气球,呼气时把难过吹出来——呼——」(示范深呼吸)

孩子:

(跟着深呼吸几次,打嗝停止)「可是麦昆修不好了...」(摸着断裂的车头)

妈妈:

「还记得上次爸爸修好洗衣机的事情吗?当时零件撒了一地,但最后它又能唱歌了。我们需要先处理这个(指自己心脏位置),再处理这个(指玩具)。现在你希望妈妈陪你做什么?是给麦昆办个疗伤仪式,还是想想怎么和小明说你的感受?」

孩子:

(犹豫片刻)「我想让他知道我很生气...但他会不会笑我?」(扯衣角)

妈妈:

「如果我是小明,听到你说『当我看到麦昆摔坏时,心里像被恐龙踩了一脚,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想办法』,我会很想给你个拥抱。要试试看吗?妈妈当小明。」(张开手臂)

孩子: (踢了下地板)「...那如果他不想道歉呢?」 妈妈: 「就像你有时候不想分享饼干,但过会儿又会后悔。如果他现在还没准备好,我们可以先把麦昆放在「修复站」(指窗台),等你们平静了再一起讨论。重要的是,你把自己的感受像快递包裹一样送出去了。」 孩子: (突然扑进妈妈怀里)「妈妈你现在能陪我拼乐高吗...」(声音闷在衣服里)妈妈: (紧紧拥抱)「当然,修复心情第一步——拥抱充电30秒!(数数)现在让我们去拿强力胶,边修车边想个暗号,下次感觉要爆炸时就喊『我需要冰镇西瓜时间!』」 对话要点解析: 1. 允许情绪风暴:不打断哭泣,用「堵堵的」「热热的」具象化感受 2. 躯体先行:先处理生理反应(打嗝、发抖)再处理事件 3. 转换控制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选择(疗伤仪式/表达感受) 4. 埋下修复线索:用「修复站」「冰镇西瓜时间」建立情绪调节锚点 真实儿童对话往往伴随: 反复的情绪波动(大哭→平静→再次激动) 身体接触需求(扯衣角、突然拥抱) 跳跃性思维(从愤怒直接跳到具体行动) 萨提亚模式的关键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陪伴体验」,让孩子感受到: 「我的感受被接住了」→「我有能力面对」→「世界依然安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