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的力量

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今天接待了一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母女。13岁的小雨低着头缩在沙发角落,妈妈李女士则满脸焦虑,不停地数落女儿:“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作业不写,跟她说话也不理人,这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小雨默默攥紧衣角,眼眶泛红。 我示意李女士先暂停,转向小雨轻声问:“最近是不是有些委屈呀?愿意和我说说吗?”沉默许久,小雨开口了。原来,她迷上手机是因为学校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想通过网络寻找安慰;而妈妈每次都直接指责,从不听她解释。说到激动处,她哽咽着:“妈妈只看到我玩手机,根本不在乎我为什么玩……”一旁的李女士愣住了,表情从愤怒转为懊悔。 我引导母女俩进行“角色互换”体验,李女士扮演女儿诉说委屈,小雨则模仿妈妈的回应。当李女士说出“我好难过”,小雨不自觉地重复了妈妈的口头禅:“有什么好难过的,就知道矫情!”说完,两人都红了眼眶。 咨询结束时,李女士主动抱住小雨:“宝贝,对不起,妈妈以后会认真听你说话。”小雨也破涕为笑。这一幕让我再次感慨:亲子矛盾的根源,往往是孩子渴望被“看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倾听与理解,永远是修复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