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你说一个人,有工作,有房,有车,有老公,有孩,为什么就感觉生活没意思呢?是不是有病啊?”从她的话语中,能感受到深深的困惑与自我怀疑。 进一步沟通了解到,来访者工作上虽有压力,但也算顺风顺水,收入可观;家庭方面,与丈夫结婚8年,育有一个5岁的女儿,夫妻关系平稳,家庭物质条件优渥。在外人眼中,她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时常被空虚和无意义感笼罩。 她描述自己每天像个“提线木偶”,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回到家后忙着照顾孩子、处理家务。曾经的兴趣爱好早已被抛诸脑后,甚至连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间都没有。即便偶尔有空闲,也只是机械地刷手机,却感受不到任何快乐。 来访者成长于一个传统家庭,父母对她要求严格,从小便被教导要优秀、要满足他人期望。这种成长环境使她养成了取悦他人、压抑自我需求的模式,在成年后难以找到生活的核心动力。 长期高压、忙碌且缺乏变化的生活,使来访者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新鲜感和掌控感,导致心理能量消耗殆尽,陷入无意义感的漩涡。 调整不合理认知,引导她认识到自身情绪的合理性,减少自我怀疑和焦虑。协助来访者探索自我,发现真正的兴趣和人生价值,重建有意义、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实现内心的和谐与满足。 首次咨询主要以倾听和共情为主,给予来访者充分的情感支持。在她倾诉时,我保持专注,让她感受到被接纳。同时,引导她详细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和事件,帮助她梳理情绪产生的脉络。 在她倾诉结束后,我肯定了她的感受:“你在大家眼中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却依然感到不快乐,这不是你的错,很多人在物质得到满足后,都会面临精神层面的困惑。”随后,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她探讨“拥有成功生活就应该幸福”这一不合理认知的局限性,引导她意识到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她有权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后,为她布置了简单的家庭作业:记录一周内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那些能让自己稍微产生愉悦感或触动的瞬间,无论多么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