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孩子先表达出愤怒,才能继续谈。

每个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都不同,大致是分成以下几种的,看你家孩子有没有。 📍盛怒形式: 摔门,摔书,掀桌子,吼叫,感觉每个毛孔都在写着生人勿近。 📍用拖延表示愤怒: 经常迟到,对需要做的事拖到不得不去做,背后通常都是对外部的事和对自己的不满。 📍被动攻击式: 我就是这么垃圾的啊、我就是这么个不努力的人......通过攻击自己,来表达对父母惯性苛责的愤怒和自己的无助。 📍自我牺牲式: 对老师不满,通过在他的课上睡觉,不做这科作业,或者不去学校等方式表达愤怒,这种自我牺牲式表达愤怒的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讨好式: 明明对某个同学很愤怒,但通过主动搭讪,恭维,给买好吃的等方式,来试探那个同学对自己的态度。这种讨好的方式,是在刷新自己的价值感。本质上,依然是对我自我价值的不认同。 📍否定式: 我没有生气啊、我都不知道什么是愤怒,有些孩子会否定愤怒的情绪,进而不断丧失对包含愤怒在内的各种情绪的感受力。 以上这些都是青少年常见的处理愤怒的方式。平常观察一下,你的孩子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愤怒的。然后回到自身去想一想,自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愤怒孩子的愤怒的。 📝✏️我是鼓励孩子们正确的表达出愤怒的 即健康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自己的不认同。 这样的愤怒表达,非人身攻击,非拿刀砸门。 会表达愤怒,才能降低焦虑,降低羞耻感。 能够表达愤怒,才能更少地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表达“报复”。 🎈《无分别的爱》中,拯救者的情结与报复式的依附,很好地呈现了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矛盾。 对于孩子来说,经常被妈妈否定,然后接受妈妈的评价,把“自己就是很差”作为和妈妈的链接和依附。同时,当一个生命被攻击为“很差”的时候,他会本能地“报复”这个攻击他的人。一开始他也会努力,希望摘掉这个帽子,但是妈妈认为他是不行的,他发现努力变好没有用,妈妈还是认为他很差。然后他迅速发现,当他没有变好甚至变得更差时,妈妈会暴跳如雷,痛不欲生。人性的聪明让他马上明白了,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报复手段:让自己差,让自己更差;让自己痛苦,让自己更痛苦;让自己糟糕,让自己更糟糕。这样做不仅可以报复妈妈,还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与妈妈对他“这是个差孩子”的评价和信念,建立起深厚的依附和链接。 ❤️当孩子有机会,有空间向父母释放愤怒,就事论事,真实地表达,他才能有更多空间回到自身解决核心的议题。 ⭐️父母需要的是接得住孩子的愤怒。 将愤怒安放在父母这里,对还没有发展出多维情绪处理能力的孩子来说,是最安全的一种途径。然而如果没有被接住,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的孩子,那么愤怒会回流到孩子那里,转为对自己的愤怒——自我攻击。 如果自我攻击不断加剧,直至完全无法行动。 也许你会说,他就是做的不对啊,凭什么他可以把愤怒转向别人,我接住了,不就助长了他的这个行为吗? 其实不然,因为很少有情绪是单一存在的,众多次生情绪和核心情绪的交织,才形成错综复杂的情绪同心圆。 比如,愤怒的背后,是脆弱。没有被看见脆弱的愤怒是会越长越大,直至核心情绪被看见。 所以父母先接住孩子的愤怒,来帮助孩子更多地减少自我批判,减少羞耻感。当情绪脑恢复平静,才有机会和孩子讨论如何更好地处理愤怒的方法。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