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我总是害怕说“不”,我是“讨好型人格”吗? 🫵讨好型人格的真相:你不是“太好”,你是在自保 你是否总是在社交中不自觉地迎合别人、小心翼翼,只为了让别人满意,哪怕代价是忽略自己?这不是个性温和,也不是高情商。它可能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创伤。阿兰·德波顿就指出:讨好型人格本质上,是一种为生存而发展出的应对策略。 🫵对许多孩子来说,当他们成长在情绪不稳定或缺乏情感回应的家庭环境中,为了避免冲突、争取关注,他们会下意识地训练自己成为“好孩子”、“懂事的人”——这是一种聪明的自我保护,而非软弱。 但当这种模式延续到成年,它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1️⃣害怕说“不”; 2️⃣担心自己的情绪会给别人添麻烦; 3️⃣无法区分“我想做”和“我应该做”; 4️⃣在关系里总是扮演“照顾者”,却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呢,不讨好就真的解决了吗? ❤️改变自我,不是修Bug,而是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1️⃣你不会因为看了三本英语教材就立刻说得流利,情绪也是一样的。 我们面对人际关系、表达、亲密和冲突的反应,是从小的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而现在想说出“我不想去”而不是“随便”,本质上是在学一种新的表达体系。这时候,我们要需要耐心和谅解。不要苛责自己,告诉自己可以慢慢来。 2️⃣成熟,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学会“定义自己” 做自己”听起来很酷,但德波顿说:成熟的人,并不是完全拒绝社会影响,而是学会辨别:哪些来自自己的选择,哪些只是被动接受。 🎈成熟的过程,就是把你的人格像一篇稿子一样慢慢进行修改的过程: 📝哪些情绪来自真实自我,哪些是旧经验的遗留反应? ✏️哪些反应是保护机制,哪些已经过时? 🖋哪些“责任”其实从来不属于你? 修订之后,重新定义自己。 ❤️❤️最后想说这虽是一篇关于“讨好”的文章,但也是一封写给成长中每一个人的信。我们不需要“摆脱”讨好型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看见、理解、练习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