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恒常性缺失

即便一个人或物体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或者暂时与我们没有互动,我们依然能够在内心,维持对其稳定、持续的认知和情感。即客体恒常性。 对他人稳定情感的信任,就是客体恒常性的一种体现。 客体恒常性缺失就是无法在内心维持对他人稳定的认知和情感。 客体恒常性缺失的人,情感往往极不稳定。 为了缓解这种不安,他们需要持续的外部确认,像频繁要求对方证明爱意,或是反复确认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存在感。 他们还常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无法接受他人身上存在的矛盾特质,一旦对方犯错,就会彻底否定其价值。同时,他们缺乏内在稳定的客体性形象,又难以凭借记忆中的积极形象来维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只能依赖即时互动来确认关系的存在。 行为模式上,会发展出相应应对机制,可能表现得过度黏人,也可能选择回避,甚至出现攻击性举动破坏关系,以此逃避潜在被拒绝的风险。在与他人相处时,既无法真正做到独立,又难以建立深度联结,始终陷入矛盾状态。 形成的心理学机制 1. 早期母婴关系不稳定。婴儿时期,母亲是主要抚养者的关系对客体恒常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个体对他人的信任产生动摇,当再次面临他人不回应的情况时,记忆会被激活,从而引发情绪失控。 3. 自我认知偏差。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往坏处想。 为什么别人不回应 1.认为“不被回应=我不够好”。价值感的外部依赖,这是一种个体将自己的价值感过多地依赖于外界评价和他人回应的心理现象。容易不自觉地将对方的回应和自我价值感挂钩。客体恒常性缺失的人,往往把他人的回应当作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这种对自身价值的过度外部依赖,使他们在面对不回应时,情绪极易失控。 2.不被回应的灾难化想象。“等待回应”之所以会让人焦虑,还因为其中的“不确定性”。通常来说,对不确定性低耐受,想象通常与灾难化想象有关。这种灾难化的想象会让他们的情绪瞬间崩溃,陷入极度的焦虑和痛苦之中。 3.不被回应=爱消失了。对一个客体恒常性缺失的人来说,再短暂的分离和不被回应,都有触发他某种被丢下、被拒绝的痛苦,觉得爱消失了,感情结束了。 改善客体恒常性缺失 1.用觉察重建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并明白他人不回应并不代表一定是自己不好。 2.沟通与表达。 3.重建安全联结。替代性安全连接,把安全感从过度依赖的单一客体,转移至工作、兴趣等领域,降低依赖。 4.寻找帮助。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内心对自己的笃定,而非他人的回应。” “爱与被爱的能力最终都源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稳定而坚定的认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