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他们或冷嘲热讽,或刻意刁难,甚至毫无缘由地散发恶意。面对这些讨厌自己的人,保持平静与主动屏蔽,不仅是保护自己的智慧,更是修炼内心的必修课。 一、平静是对抗恶意的盾牌 面对他人的讨厌与敌意,愤怒或委屈是本能反应,但任由情绪支配,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愤怒时的激烈反击,可能正中对方下怀,将矛盾升级;过度在意他人的负面态度,更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唯有保持平静,才能跳出情绪的漩涡,以理性视角审视关系本质。 平静的本质,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讨厌你的人,往往带着主观偏见与情绪滤镜,其评价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你。就像苏轼与王安石,虽在政见上针锋相对,但彼此仍保持着文人的风度与尊重。苏轼并未因王安石的反对而自乱阵脚,反而专注于诗词创作与地方治理,终成一代文豪。当我们不将他人的否定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内心便获得了抵御外界攻击的铠甲。 二、主动屏蔽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面对持续散发恶意的人,一味隐忍并非良策,主动屏蔽才是对自己的负责。这里的屏蔽,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清晰的边界意识。无论是减少接触、限制交流,还是从心理层面降低对方话语的影响力,都是在为自己营造健康的社交环境。 社交媒体时代,负面评价的传播成本更低,杀伤力更强。网络上的无端指责、生活中的闲言碎语,若不加筛选地全盘接收,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效应”表明,持续暴露在消极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会不自觉被影响。主动切断负面信息源,将注意力转移到值得珍惜的人与事上,才能避免被消耗。正如作家余华所说:“当你不再期待外界的认可,内心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三、在平静与屏蔽中修炼人生境界 保持平静与主动屏蔽,看似是对外界的回应,实则是向内的修行。它教会我们区分“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别人如何评价你,是他人的课题;如何看待自己、过好生活,则是属于你的课题。不被他人的情绪与评价绑架,专注于自我成长,才能活出从容与自在。 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人生精力有限,与其在无意义的人际关系中消耗,不如将时间留给热爱的事业、亲密的家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杨绛先生在经历人生风雨时,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学术与创作,在百岁高龄仍能写下“我和谁争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豁达之语。 面对讨厌自己的人,平静是内心的定力,屏蔽是清醒的选择。当我们学会不被外界干扰,专注于自我成长与内心丰盈,那些无端的恶意终将消散在时光里,而我们也将在这份从容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