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人”保命:抛弃“有毒的积极性”

在当代社会,“空心人”的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类人看似积极向上,实则内心空虚迷茫,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而“有毒的积极性”,正像一剂慢性毒药,加剧着“空心人”的困境。想要摆脱这种状态,重获内心的充实与安宁,“空心人”保命的首要任务便是抛弃“有毒的积极性”。 “有毒的积极性”表现为对积极情绪和正面结果的盲目追求,它无视个体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现实困境。当“空心人”被这种“有毒的积极性”裹挟时,他们强迫自己时刻展现出乐观、坚强的一面,压抑内心的消极情绪。比如,明明工作压力巨大、疲惫不堪,却依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充满正能量的动态,伪装出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敢承认自己的痛苦和脆弱,一味用“加油”“挺住”等空洞的口号自我麻痹。这种虚假的积极,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空心人”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内心的空洞愈发明显。 “有毒的积极性”还会导致“空心人”过度关注外界的评价和期待,失去自我价值判断的标准。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被灌输了各种成功的标准和积极向上的模板,“空心人”为了迎合这些标准,不断强迫自己朝着所谓的“积极”方向努力。他们盲目跟风参加各种培训课程、社交活动,试图通过这些外在的行为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脱离自身兴趣和需求的“积极性”,只是一场自我感动的表演,无法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反而加剧了内心的空虚和焦虑。 抛弃“有毒的积极性”,意味着“空心人”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接纳情绪的多样性。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积极还是消极,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这些真实的情感,才能与内心建立起真实的连接。当感到疲惫时,不再强撑着说“我没事”,而是停下来休息;当遭遇挫折时,不再压抑自己的痛苦,而是勇敢地面对和倾诉。同时,“空心人”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再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是从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内心需求出发,找到真正热爱和愿意为之奋斗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填补内心的空虚。 对于“空心人”而言,抛弃“有毒的积极性”是一场艰难但必要的自我救赎之旅。只有摆脱这种虚假的积极,回归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实现内心的丰盈与充实,从而走出“空心”的困境,重获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