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29岁的林然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她已连续加班47天,曾经热爱的设计工作变得像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领导要求“年轻人要有狼性”,可她身体出现偏头痛、失眠、脱发等状况,这是典型的职业倦怠期。 倦怠期有三个信号:一是情绪衰竭,每天起床需要心理建设半小时,工作成就感消失;二是去人性化,对同事不耐烦,甚至厌恶客户;三是低成就感,完成项目却毫无喜悦,怀疑工作价值。 打破困境有三个心理学工具:一是自我关怀清单,每天留出15分钟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浇花、听播客或发呆,能让杏仁核恢复平静;二是职业价值重构法,用“三圈模型”梳理工作内容,将60%精力投入核心价值区,减少无关事务消耗;三是建立职场支持系统,每周与信任的同事共进午餐,职场社交能提升30%的抗压能力。 32岁的程序员张浩用这些方法实现转型,发现自己擅长技术培训而非编码,成为IT课程设计师,找回了工作激情。职业倦怠不是终点,而是重新校准人生方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