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求助者,女孩,26岁,研究生毕业,刚入职场工作。她目前的问题是:(1)遭遇挫折或问题容易哭泣;(2)不想和父母沟通交流,容易烦躁;(3)人际关系上,她不敢拒绝别人,尽管自己已经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只要别人提出请求,她从不拒绝;(4)她不主动邀请朋友出去玩,大家一起吃饭的时不点菜,怕自己点菜不好别人闲话;(5)对自己的男友,她不提要求,担心男友会离开自己。
在求助者描述的五个临床症状中,有四项(2-5项)与人际关系有关,两项(1-2项)描述的是求助者的情绪症状(哭泣和烦躁)。从3-5项人际互动(与同事、朋友和男友相处)中,我们可以发现求助者存在明显的顺从行为模式(顺从补偿策略),也就是按照他人意愿行事,忽略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很显然她的顺从行为模式是她今天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她的顺从行为模式没有照顾到自己需要和诉求,没有做到自身需求或利益和他人需求或利益的平衡,最终结果就是自己吃亏,自己无力维护职场关系、朋友关系和恋爱关系,体验到抑郁情绪(如哭泣、烦躁)就很自然了。
求助者的顺从行为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求助者与重要他人互动以及经历一系列生活事件最终形成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即中间信念)。

具体来说,求助者在能够挣钱养活自己之前,都要依赖依靠养育者(父母或其他人)提供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物质、精神和心理滋养。养育者对求助者言行表现的反馈(也就是求助者各种言行的后果)反过来影响求助者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助者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区、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在这些环境里,与周围的人或群体互动,他人或群体对他的反应进一步塑造了求助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识。在与重要他人和身边的人打交道过程中,经历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求助者累积了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概括和抽象,求助者也就形成了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核心信念。
一方面养育者和生活中的他人影响求助者,另一方面求助者也在尝试各种应对方式与他们互动,以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或是心理的。求助者经过多种尝最终发现有些策略是有效的,这样的策略就延续下来,就形成补偿策略,有些策略低效或无效,这样的策略就被抛弃了。
养育者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可以简化为“认可”或“不认可”两种反应模式。具体来说,当求助者的表现符合养育者期待时,用奖励或表扬等方式反馈,当求助者表现不符合期待时,就用惩罚或批评等方式反馈。因为求助者需要表扬而不是批评,在养育者的奖励或惩罚的塑造中,求助者学习到获得表扬的行为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补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