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孩子在化学竞赛获奖后,突然请假不再上学。母亲随口责备了几句,孩子听后更加封闭自己,整整10个月闭门不出,与外界断绝联系。 三餐不规律,睡眠黑白颠倒,期间未与家人说过一句话。父母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难道就这样让孩子继续沉沦? 咨询过程回顾: 第一阶段: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孩子自出生起,母亲因产后抑郁,三天不吃不喝不睡,未能亲自哺乳,孩子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母亲恢复后,与孩子接触甚少,只是远观祖父母照顾孩子,导致孩子与母亲不亲近,晚上拒绝与母亲同睡。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曾因小事拒绝上学,后经劝说和恐吓才返校。 孩子不喜人多之处,偏爱独处,对百家讲坛和积木情有独钟,却鲜有玩伴。高中时,抚养他长大的外公去世,孩子未去送别,称送别已无意义。 母亲特质:母亲性格自恋自大,难以体会孩子心理,将物质满足视为母爱,拒绝饲养小动物,家中缺乏情感交流。 父亲角色:父亲常年在外工作,鲜少陪伴孩子,导致孩子与父亲未建立依恋关系,也未获得父性力量。 个案分析:孩子缺乏母爱与父爱,依恋创伤严重,精神内核脆弱,无法承受学业压力。外公的去世更是让孩子精神支柱崩塌。因此,需尽快修复依恋创伤,重建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第二阶段:母亲初时不解依恋关系,屡次破坏其建立。待母亲意识到需放下权威,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后,孩子竟主动走出房门,进入厨房和客厅。 第三阶段:父亲开始回归家庭,亲自下厨,给孩子留言道歉,弥补之前的缺席。 第四阶段:正当父母与咨询师商讨下一步时,孩子突然来电,询问爷爷遗留的老年手机无法充电事宜。这是孩子闭门半年来的首次通话,让父母惊喜不已。 第五阶段:父母继续降低权威,控制欲减弱,为孩子购买新款手机和电脑,满足其长久以来的愿望。孩子逐渐走出房门,不再惧怕父母。 第六阶段:父母不再追问孩子学习,给予其充足时间和空间自我修复。 第七阶段:父母留出空间,让孩子自我照顾,逐步恢复生活功能。 第八阶段:购买宠物陪伴孩子,让其体验情感,感受快乐。 第九阶段:安排孩子搬离学区房,孩子表现兴奋,主动收拾行李准备搬迁。 第十阶段:孩子搬入新房,积极参与家务,如拆洗沙发、拖地,还为外出的父母准备饭菜。父亲带孩子前往上海、苏州旅游,增进亲子关系。 咨询圆满结束。 经验感悟: 此案例深刻揭示了忽视孩子依恋情感对其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是心灵深处的创伤。孩子厌学只是外在表现,其精神内核实则脆弱无力。 依恋对象的逝去对孩子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因此,我们应重视孩子的精神依恋,因为这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