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留下好的“最后印象”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有心理学家指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区别的前提条件在于: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这也是最符合常识的一种解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时,最看重的是首次见面的感觉,而和朋友分别后,最怀念的往往是分别之前的情景。 也就是说,前者能影响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是否会成为朋友,而后者能影响两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是否还能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菲比和林奇是邻居,从小在一起长大。菲比比林奇年纪大些,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林奇。林奇也从心底里喜欢菲比,把菲比当作情同姐妹的知心朋友。可是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她们闹翻了,菲比和林奇吵了一整天的架,之后两个人心里都生着闷气,相互不理不睬。一个月后,林奇因为父母换工作搬家了,搬去了一个很远的城市。走之前,她和菲比依然没有和好,因为她们固执地认为,对方应该先向自己道歉。接着,她们就断绝了联系。几年后,林奇和菲比都长大了,小时候闹过的矛盾突然变得幼稚可笑。于是,林奇开始给菲比写信,而菲比也回复了。两个人恢复了信件往来,但是,她们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以前了——因为她们所记得的分别前的最后一幕,是两个人愤怒的争吵,以及相互间冷漠的眼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一个一直以来恶贯满盈的人,因为最后幡然悔悟,放下了屠刀,就会让我们感动落泪,甚至将其当作圣人,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都是“近因效应”​。 因此,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其实都是一种偏激的认知方式。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懂得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与他人良好地相处,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落入这些心理陷阱中。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做论断。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