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得性无助 你听说过“习得性无助”吗?它是指个体在经历多次无法控制的消极事件后,形成的一种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放弃努力、被动接受的行为模式。这一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0年代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 ➡ 习得性无助的原理 习得性无助的核心在于认知改变和行为退缩。当个体反复遭遇挫折和失败,且这些失败不受自身控制时,会逐渐形成一种消极的认知模式,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无关,从而放弃努力。这种现象在动物实验中表现为,动物在经历了无法逃避的电击后,即使后来提供了逃脱的机会,它们也不会采取行动。 ➡ 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退缩: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消极避免、草率行为、放纵自我等。 消极情绪:个体可能会有悲观失望、忧虑不安、无法获得愉悦等情绪。 认知障碍:个体可能会出现自我效能感下降、归因失调、期待过低等。 生理反应:个体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头痛等症状。 ➡ 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增加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对个体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如降低学习能力、工作效率,破坏人际关系。 ➡ 如何应对习得性无助 (1)认识与接受:首先认识到自己可能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并接受这种感觉。 (2)小步骤尝试:通过设定并完成一系列小目标,逐步重建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效能感。 (3)寻求支持:寻找家人、朋友或人士的支持,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4)改变认知: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失败,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 ➡ 用理性的心态看待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提醒我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轻易放弃。通过积极的心态和小步骤的尝试,我们可以逐步克服这种无助感,重新找回掌控生活的信心。记住,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 ❤️最后,在这个社会行走一定很辛苦。 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收获,也能带来一点温暖。